网络时代的设计艺术――序《网页艺术设计》
新世纪伊始,环视一下我们身边的事物,就会发现生活方式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稳定发展几千年的人文艺术正在二十世纪后半叶被信息科学所打破,特别是与现代生活方式密切关联的设计艺术领域,在步入网络时代之后,设计方式开始变异,物化设计逐步被虚拟的网络设计所取代,静态设计被动态设计取而代之。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和设计观念都更加明显地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的相关设计和网页的艺术系统给设计师提出了世纪命题。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知识的更换对艺术设计家的考验是最严酷的,因为我们面临的将是全新的学科,无法照搬与沿袭传统的艺术样式。以往我们的设计是借助物质材料所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而网络中的形象设计则是运用虚拟手法对现实空间的表现,在设计过程中留给设计师更大的发挥空间,同时也受到技术标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如何表述网络时代全新的传媒艺术语汇,如何创造出适合人们接纳、感受、审美和使用的网络设计语汇符号,这些都是未知的空间。但任何设计形式又有其相参照的规律和标准,包括网页艺术设计的相关设计领域,设计家们可以运用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有针对性的借鉴、评判、吸纳、运用与发挥。因为无论是设计语言亦或设计理念上的创新,“以人为本”才是最终验证的标尺。任何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人所用,特别是网页设计中的艺术表现,它既是传播内容的载体,又是审美的过程,应用与审美的结合始终是第一位的。由此可见,网站建设并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它要求现代设计师具有全面的科学与人文的素养,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全新的认知与判断方式,更需要具备设计艺术的创造才能。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目前所培养的设计师已经或正在落后于这个迅速发展的时代。特别是对于培养网络艺术设计的专门人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传统的艺术教育有它自身的优势,工业革命之后新兴的工业设计,也为人类文明进程记录过光辉的一页。而当今的网络时代,给设计艺术教育提出了更有意义的课题,就是如何承传艺术设计的普遍规律,开拓网络视觉审美的全新领域,重视数字时代给人类带来的积极影响,总结科学与艺术融合的时代精神……这是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自1999年以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顾群业、顾立业、张军波诸君对网页的艺术设计十分关注,投入大量的精力对这一课题进行了资料整理和理论思考,并结集成书,这对网页艺术设计的普及与学术交流无疑起到了先导作用。网站建设从技术形态的延伸,越来越以视觉艺术为主要表现形式,但国内对此领域的研究与探讨甚少。在此情况下,作者将网页艺术设计与其他艺术设计形式进行比较,尝试从网页艺术设计的内容、原则和特点等方面在理论上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对网页艺术设计的具体技巧进行了专门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力求初步而入,探求原理,规律入手,所以该书原理与个案演示并存,学术性与应用性并重。
本书作者在解答网友关于网页制作的提问以及后来进行市场调查时,发现以下几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其一,很多从事网页设计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对于网页的制作技术驾轻就熟,但要设计出富有艺术性和个性的网页,却感到力不从心。其二,浏览者和网站建设者都对网页设计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没有经过艺术设计专业训练的网页制作者,在掌握了网页制作技术的情况下,都渴望将页面制作得更具创意和美感。另外,市场上现有的关于网页制作的书籍,多以介绍软件的技术操作为主要内容,而对如何将网页技术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起来这一课题缺乏必要的讨论和研究,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作者推出了这本书。网页的艺术设计不仅是一项技术,而且包含了审美的基本要素,如造型、色彩等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因素,以及影视的艺术成分。有很多缺乏艺术设计专业训练的网页设计者,他们的优势在编程技术或者其他方面,不可避免地遇到网页的艺术设计这一难题。经过探讨,我们一致认为,懂得HTML语言、掌握某种网页开发工具和某种绘图软件固然是必备的技能,但这些远远不够。网页的文字、图形、色彩、版式、人机交互界面等视觉表达技巧同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目前涉足这个领域的系统探讨并不多见,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项空白,为读者提供了网页艺术设计的系统知识和方式方法,希望本书作者潜心的研究成果能使喜欢网页设计的读者有所受益。
2001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