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创意公社- ideaer >> 百科 >> 设计论文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再谈设计艺术教育问题

排行榜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发布者:em3580
热度1201票  浏览210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1年2月09日 15:32
创意公社- ideaer }SvmK(MUC

在1999年第7期《美术观察》杂志上,笔者曾发表《先来设计自己――关于设计艺术教育的思考》一文,主要就我国设计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学科建设问题谈了一些粗浅的看法。问题提出后总感觉有些意犹未尽,应本刊之约本文就设计艺术教育中应注重对传统工艺的吸收与整合问题;多学科的综合与有选择的汲取问题;设计艺术教育与其行业、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目前设计艺术教育存在的诸方面问题再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3JPU(ME Qa1 创意公社- ideaerG};g"Q3U_P|i

二十世纪即将与我们告别,回顾这个不平凡的世纪历史,人们不难发现,科学技术的空前进步,推动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甚至改变了人类生存的空间和生活方式,许多发明创造和新生事物如计算机的出现等更是引人注目。今天,科技已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能使民众普遍感到生活显著变化的便是商品的丰富,这种变化大多与设计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设计艺术已与现代科技、现代生活同步发展,并以鲜明的形象融入社会发展之中。在迅速发展的商品空间中,虽说设计的品类在不断涌现,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设计作品和优秀的设计家,但总体来看设计的创造性并不明显。应该反思的是,近二十年来在工业艺术设计领域模仿倾向相当严重;一些生活消费品的设计缺乏原创性和个性语言;服装设计更是跟着国外市场跑,若大的一个国家,从世纪初的民族服饰衰退到世纪末的彻底消失,没有留下民族服饰的基本设计因素;一些与装饰艺术、环境艺术相关的设计也失去了人文精神,丢掉了民族的风格和传统的神韵,这是令人深思的。这本身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间被改变之后,设计师的责任是重新营造一个适合现代人的人文与生活空间,而不是打破重来,我们的设计与西方的设计并没有根本的不同,但在文化上应该有所区别,这种差别应该体现在政府政策、民族形象、文化因素、设计师的素质和民众的接受层次等诸多因素之中。所以说,盲目的移植、模仿、抄袭或继承都是历史的悲剧。正如发展现代工业生产而忽视环境污染的问题一样,生活空间、生活方式、生活用品的设计若不从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综合因素考虑;就会顾此失彼。虽说当代社会有“地球村”的说法,但这个地球还有东半球西半球之分,还有民族语言的差异,更有文化的差异,这些都是设计艺术中不容忽视的基本因素。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看来应从教育入手。学习从模仿入手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要培养出下世纪本民族在国际上有影响的设计师,应从艺术的基础开始抓起,从国民的素质教育开始做起。从中小学的手工文化开始,接受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传统,让青少年对自己民族生存的空间、生活的环境有所了解和认识;在普通文理科院校应开设相应的中国生活方式史的课程,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 生存能力、生存方式和对生活的创造;艺术院校的学生更应从艺术学的角度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因为教育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会对受教育者在今后的生活中浅移默化地承传文化优秀的基因。应该指出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国民 教育问题,在经济高度发 展的背后,物质虽然丰富了,但地方文化溃散、传统文化失根、民间技艺失传已成为现实。难道高科技的发展、现代艺术设计不需要这些东西了吗?从专业教育来讲,学校不是个商品大市场,不是培养学生选择商品的地方,而是学习创造商品的场所,学校所传授的主干课程仍是文化基础、专业基础和创作基础,只有这些基础才能使学生有资本去创造与选择。所以说传统工艺文化在现代设计教育中需要有机的整合,然后服务于教学。

tf4x%c,MYg&i CHo1 创意公社- ideaerl%vc/k\H.}8]h"z2P

设计艺术本来就是以艺术学为主干的交叉学科,特别是现代意义的设计艺术专业,应是学科兼融或有针对性的汲取相关专业有益成分而发展的新兴学科。长期以来,我们的工艺美术教育和设计艺术教育一直沿用绘画专业的教育模式,四年本科,从上绘画的基础课,到专业课仍是以绘画、绘图为主的训练手法,教学单一,真正涉及设计艺术最本质的课题太少,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更是欠缺,我们一定要打破以往设计就是画图的老观念。平面设计首先是设计创意、文案构想,然后才是设计方法与形式;工业设计首先要了解产品功能特征和受用习惯,然后再是造型的款式与美学特征;广告设计更要了解消费者的心理,这样的培养方式才能符合设计艺术专业的培养规律,有利于塑造有创造性素质的设计家。设计艺术家不是画家和雕塑家;从知识结构上他应该了解和熟悉当代比较尖端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精通设计学原理,适应市场条件下的经济规律和在特定经济条件下的市场需求。所以从设计教育方面来看,我们从工艺美术向设计艺术转化过程中做得还很不够。其一,传统的手工艺、特艺和工艺美术的精粹没有从教育方面总结传承,更有甚者已从本科教育中开除出局,的确令人深思。其二,现代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从宏观的规划上没有形成,课程设置与授课内容脱节,教师专业面过窄,大部分院校、系、专业仍沿用纯美术的授课形式和内容,或是增加一部分“画设计”的内容,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设计教育的观念,如何从目前绘画倾向、唯美倾向和单科倾向中脱离出来,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学术上的研讨与论证。

+{4uztJY c.d1 创意公社- ideaerz Goc9cQ \"T

同时应该指出的是,在发展新兴专业的同时,不能丢掉传统的手工艺和工艺美术,因为这类设计在中国成长了几千年,它是一种文明的象征,对现代设计艺术各门类来讲虽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对设计形象的形成;设计语言的个性化升华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手工艺的一些门类自身也应是独立的学科。创意公社- ideaer&v)e9eA S0v-YK)T

创意公社- ideaer aetI-_8k(_{r N

设计艺术不仅是一门边缘学科,更是一门综合学科,它需要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作基础,或者说以其他学科的知识来丰富设计家的修养,因为设计艺术不应是美术或绘画的一种。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设计艺术专业技能的培养之外,更要注重学生的理论修养,创造能力的培养,甚至组织领导能力的培养。这种综合能力与知识水平的提高与培养是多方面的,本科教育和学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设计师和设计艺术研究人员而不是技术工人,作为设计师他不仅要有熟练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设计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在专业设置上,要适当增加与设计艺术相关的工科、理科、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为人们提供一个视野开阔的知识空间。知识经济在中国虽然才是萌芽阶段,但对设计艺术界应该有所启示,设计应该是超前的,是对未来的筹划,它应该是知识经济转化的一种表现形态。设计艺术的发展还应该与工业生产、科技进步、城市建设、民众生活等诸方面因素密切联系。设计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科学如何与艺术结合是设计艺术要回报社会的答卷,也是设计家的使命,这也要求必须提高设计艺术家的综合能力和知识水平。李政道曾指出,“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 这可谓一语中的,物理学家钱学森先生站在科学的角度来认识艺术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他指出,到本世纪中叶,“丑恶的机器”已为人们所厌恶,技术和艺术在实现着结合的趋向。我们应该主观能动地把技术与艺术结合起来,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服务。而作为一个设计艺术家更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任务和责任,设计艺术家不仅要注重实践的探索、设计创意的开发,更要注重设计理论的学习、设计观念的变革。而现在使用的设计艺术或艺术设计概念已超越了仅限于工艺美术范畴,而是现代生活方式的一种实用的审美设计。当然。在设计现代生活方式用品时又要考虑民族传统的因素与现代生活空间的关系,工业产品、民众用品也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

H5zPq yxs G1

-ifH C"?~ f:W8t1设计艺术与其行业、市场的关系问题也是十分密切的,设计产品要直接投入市场,并适应市场的选择,因而社会学、市场学、营销学以及广告学等不仅是设计艺术学的相关学科,更是设计艺术各专业必修的科目。因而.在设计艺术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设计艺术理论和实践的培养之外,也要将市场经营导入其中,使学生尽早了解社会、了解市场,以缩短学生对市场认识的环节,使学生能够在走向社会以后尽早适应。当然,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市场并不是使学生在读书期间追求一定的物质利益获得满足。而是使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更为稳固,更具实际意义。因为设计艺术在艺术学诸学科中属于应用学科,让学生了解市场,接触商家、厂家直接参与设计实践是必要的。但要当学问去做,从中认识设计实践过程中的诸多社会因素,反过来验证自己所从事的设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是一种设计的基础,但如何把握分寸尤为关键。蔡元培先生也曾指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的场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场所。” 让学生读书期间走向社会也是为教书育人之目的。创意公社- ideaerG_-S\|\P Nn2b

,jP I0b y#uT1设计艺术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发展起来,诸如广告业、装修业、设计事务所等,社会需求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其中又不免夹杂了一些社会风气带来的不良因素,诸如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设计的价值仅为了转化为商品的价值;以及文化传播的多方面修养欠缺等问题。现实的情景是,由于某些教师的误导,以及教师自身教育责任心的忽视,有的青年学生在设计艺术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将设计单纯视为一种职业或满足自己物质条件的一种手段,这显然不是教育的目的。设计以人为本是设计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设计艺术教育与实践应该提倡的,这种为人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还要以做有品格的设计家来要求自己和青年学生,这才是教育之根本。在世纪之交的中国,人文教育融入各学科已势在必行,当市场经济大潮裹挟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席卷而来的时候,人文精神不能失落,作为大学,特别是设计艺术专业不仅要承担保护传统、唤起民族精神和理想的责任,同时还要将人文精神和心灵情感融入设计中。创意公社- ideaerJ8V$wQ(g e'c(b~

FG;WawUy2P e1还应该重申的是,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性质是鲜明而突出的,作为高校的教师队伍也应是全能型的,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科研工作者,教师不担负教学任务不能尽到教师的责任,不从事科学研究,学术水平则很难提高,而教育的质量也可想而知,同时还应为社会服务,冲破单纯教授的模式,使教学成为与生产紧密相连的纽带,从而有效地把知识和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实现教学和科研的最终目的。作为艺术设计学科与产业联系紧密,并为生产、生活服务的作用是与纯艺术学科具有本质区别的。从现实来看,有些艺术设计院校、系、专业对社会的服务无从谈起,缺乏与社会的联系.也有的大多是纸上谈兵,对市场经济下和新的技术条件下的艺术设计置若罔闻,漠不关心;再有些艺术设计院校、系、专业思路过于注重社会经营的参与,对学术研究、学科的发展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这些都一是对产、学、研一体化的偏面理解。对产学研的整体关注不仅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和职责,同时也是对学科发展和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保障。

G e~Av [$~,V1
顶:47 踩:66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32 (382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04 (356次打分)
【已经有350人表态】
59票
感动
40票
路过
35票
高兴
33票
难过
44票
搞笑
51票
愤怒
42票
无聊
46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换一张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