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统文化生态――《民间文化生态保护与调研》心得
1996年2月,当博士学位论文《民艺学论纲》答辩完毕之后,一种想法时时萦绕在脑海。从事民艺研究已有近二十年,在论文搜集资料与写作期间,对民间文化鲜活的生命力和传承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一种文化是靠文献、典籍记录下来的,而另一种文化是生存于民众之中的活文化,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它、解释它、开发它。”(潘鲁生博士论文《民艺学论纲》p396,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由此我们以传统民间手工文化为切入点,以山东省为主,进行一项“民间文化生态保护计划”的调查。我们选择了山东省内几十个有代表性的村庄及手工艺,印发了5000余份调查表,并成立了考察小组深入农村作调查工作。1998年由潘鲁生主持的“民间文化生态保护与调研”课题正式申报“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获批复,相关的还申请了首家民办性质的“中国民艺博物馆”,并获省文化厅批复,作为民间文化生态保护计划的一部分,收藏了以山东省为主,涉及全国二十几个省市的民艺品6000余件。这些工作的开展都是围绕着民间文化作为一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而进行的。
在《民艺学论纲》中我们曾经提出,民艺研究一是作为文化现象存在的研究,二是作为生活整体的动态过程的研究,作为文化现象的民间手工艺研究在我们以往的研究方向中是准确的,它表现为符号的载体,通过形象的语言展示出一种文明的结果,它具有形象的内涵和表征的意义。我们认识一件民间手工艺品,除了它具有的一般功能,还要认识其更深的文化含义,从审美的角度发现创作者的审美取向和受用者的审美心态,从造型及文化寓意等方面来重新审视它。
民间手工文化既具备艺术形态,同时又是民众的社会活动、生活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人类生存的各个领域无不发生联系,它涉及到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许多方面。因而我们只有将民间文化还原到民众生活的环境中去,才能深入探讨民间文化的内涵。作为生活形态的整体研究,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民间手工艺不仅仅是静止的艺术现象,同时又是具有生活意义和生存意义的过程。某些手工艺品如果脱离了作为生活整体的过程的意义,也就失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乃至存在的价值。也就是说,民间的生活形态决定了民间手工文化意义的存在,它是以人为主体的存在,是以民众的生活为依托,甚至就是民众生活的主体。民间文化如同一种生态环境,在这种生态环境中繁衍、生长了不同的民间文化之树和民间文化果实,如果仅仅局限于对文化产品的研究显然是失却了深沉的文化底蕴和内在的生命力。那么如果文化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文化也就会凋零、失落或者畸形,即使新文化也将成为无本之本、无源之水,这正是文化的生态性。
传统文化除了依靠文献典籍的记录、博物馆的收藏来展示,另外就是生存于民间的活生生的文化。一些历史文献没有记录下来的东西,现在靠地下发掘的文物实证,现存的文化形态遗存保留了下来,不能不说民间文化具有着强大的传承性。当我们对上百年、上千年出土的器物用品在形制功用上没有什么变化时,似乎很少考虑到如没有文字文化的记录,又没有出土发掘,也许这些文化的传承我们今天还不能够充分地认识和理解,民间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有其强大的生命力,我们不能怀疑这一点。
如果说口头文学这一民族文化的遗产在二、三十年代就得到重视并加以保护的话,那么民艺资料的征集则显得有些落后,资料的遗存也在逐日减少,而且目前收集的难度也增加了,一些优秀的民艺品类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渐趋消亡。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消亡的植物有几十种,昆虫也有几十种,面对珍稀动、植物的日趋消亡,人类不得不投入巨大的财力和人力来积极保护。而随着人类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身边的民间手工艺品、民间交通工具、纺织工具、生活用器、用具等每年又有多少在消失甚至人为的丢弃,我们没有理由不象保护生态平衡、保护珍稀动、植物那样保护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手工文化,保护正在遗失的民艺。假如有一天我们身边的民艺真的消亡了,我们会不会象忍受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一样忍受文化的枯竭,忍受文化生态的失衡呢?
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高科技和先进的工业文明带来了物质财富的丰裕和经济的迅速增长,同时,环境、人口、资源等问题也日益显示出来,人类社会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体,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及其对物质文明的作用,传统手工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传统文化除了历史文献记载以及地下物的发掘,还有一部分未经整理发掘和研究的,这就是生存于民间的活生生的手工文化及其文化生态环境,传统手工文化及其生存环境,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也在遭受着如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一样的破坏。传统手工文化资料的征集在我国不仅显得落后,资料的遗存也在逐日减少,许多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品类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渐趋消亡,随着人类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生存于民间的诸如手工艺品、民间交通工具、生活用器、生产工具每年都在遭受人为的手工艺丢弃和破坏,我们有理由象保护生态环境那样保护祖先为我们留下的传统手工文化。在我国,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对传统手工文化的研究和发掘仍十分欠缺,人们往往重视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和中国传统的历史文献,而对现存的传统手工文化都常常熟视无睹。传统手工文化记录了历史的文明,是综合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特别是艺术学的重要课题,不仅蕴含了民俗内涵、科技内涵等,同时又富有深沉的文化艺术价值以及独特的艺术思维观念,它是传统文明的活化石,同时又是现代精神文明的源泉,对它的发掘、记录、整理、研究和开发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充实与丰富,同时对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以及加快经济、文化的建设步伐具有促进作用。
旅游产业的发展与进步表明,21世纪的中国旅游将更注重文化的渗入。中国的旅游资源丰富,自然及文化遗产丰厚,具有典型的东方文化特征,除了自然风光,还有大量的人文内容,可以挖掘民俗文化资源,增加民俗民艺的旅游项目,让旅游者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又能体验到民间的文化气氛及生存生活方式。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文化资产,促使自然生态保护与文化生态保护同步发展,旅游产业开发与地方经济同步发展,自然旅游资源的优势与旅游文化资产的同步发展,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传统手工文化的研究以考察调研、采风为基础,以文献典籍为依据,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研究,进行个案分析,并写出调查报告。田野考察采风不仅具有比历史文献记载更为广泛而直接贴近研究对象的优势,同时对发掘、收集和保护传统手工文化技艺和品类也具有直接的意义。调研采风包括对传统手工文化现象的考察、调研和关注,同时还包括对手工技艺的调查记录、对手工技艺产品的收集发掘,以及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专题研究,生产生活方式的调研。这种研究思路和方法是传统手工文化史和手工技艺理论研究的基础,它为日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确凿的依据和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它为深入认识传统手工文化的传承、传播及其发展演变和历史价值都个有重要的意义。除了深入民间考察采风,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研究之外,保护行动也需要配套进行,这必然健全“计划”的总体构想:建立民间艺人档案、建立指定的民艺生态保护区域、建立民艺资料馆所、设立民艺研究机构。在有条件的都市科研院所设立民艺作坊,吸引现代人参与,体验民艺生产、生活方式,这既是一种民艺普及教育,又是现代社会快节奏下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另外,亦可在大学、中学、小学等院校中设立民艺技术课程,起到开发智力,开发动手能力,学习、借鉴、研究民间技艺的目的,为民艺保护与开发培养更多的具有手工技能的专业或非专业人才。而对民艺理论、技艺、历史等的整理与研究则须从一个较高的层次来着眼,将“民间文化生态保护计划”纳入全民教育领域。如对民间生活方式史的研究、对民俗与民艺的综合研究、对民间口诀、谚语的整理与研究、对民俗与民艺的综合研究、对民间工艺、技艺、工序的记录与研究、对某些失传民艺的抢救与保护、对历史形态与现存形态的民艺的比较研究等。无论哪种方法或研究途径都是对民艺学建设的开拓,我们这一“计划”的发想也使得民艺学研究的观念得以改变。
传统手工文化生态保护与调研通过深入民间考察、发掘、记录、整理等研究,对我国传统手工文化的历史、资源、理论、技艺进行系统的研究,课题的研究以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以及艺术学思想为指导,探讨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及其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现实意义。基本调研考察内容包括:以西南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为主,对现存少数民族民间的日常生产生活中使用的手工工具、器具、居宅陈设、装饰、服装饰品、乐舞道具等用品、用具的原料、加工工艺、技术内涵、技艺口诀、审美思想、精神内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传统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文化方式等的各种关系进行考察、记录、发掘、整理,从而对少数民族文化,开发少数民族旅游资源提供部分第一手可资借鉴的资料。从手工技艺上来看其内容包括:编结、印染、纺织、雕刻、挑花、剪镂、刺绣、制陶以及木工、金工等。对这些手工制作工艺及器具的考察和调研,除了对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对其造物思想、价值尺度、文化内涵、审美理想、加工技艺等的科学价值和人文思想的理论总结是至关重要的,其目的在于建立传统手工文化的的档案和资料库,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照,这不仅是对传统手工文化科技内涵和文化内涵的记录和总结,重要的是能够真正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为旅游开发、发展经济、传播文化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和有价值的资源。①对现存民间的日常劳动中创造并使用的各种农业生产工具、交通运输工具、手工业生产工具及制作技艺及理论等进行调研记录考察,诸如耙、耧、犁、锄,车、船、轿,杠、铁匠、石匠、金工、工具等。②对民间现存并使用的各种餐饮、厨炊等生活用品、日常起居用品及其他各种生活用品进行调研、收集、记录和整理。③对民间住的各种宅舍及与生活有关的其他建筑物,包括其构筑原理及功能要求、材质及建筑构件的各种砖、木、石雕刻饰品及各种室内家具陈设等用品进行考察记录和整理。④对民间的各种服装鞋帽及饰品进行考察,其中包括对与服饰相关的各种印染、刺绣、挑花、织锦等服饰加工工艺进行记录整理。以上四类侧重于对民间各种物质生产生活用品的考察和调研,主要研究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人与物,人与环境等的各种关系,科技内涵等,既是对民间传统手工文化的总结,研究传统手工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时又使我们在现在及未来的手工文化的精神内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等,从而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为新进期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其内容包括:①民间游艺民俗活动中所创造的各种民间乐舞、舞具、道具、乐器以及相关的乐舞表演形式;民俗活动中的灯彩,竞技及其他杂艺品。②民众对生活环境和自身的美化和装饰品,民众对自身的装饰,如服饰剪纸花样、鞋样等,同时对其制作技艺考察。③民众在戏曲文化传播中所使用的面具、脸谱、皮影、木偶及相关的戏文用品,以及具有启蒙教育、并发智力和审美功能的民间玩具品及其相关的文化内涵和加工制作技艺。
无论是对民间物质生产生活用具、用品的考察,还是对精神生活用品的调研,除了对用品用具本身的收集与整理,对其材质、加工、技艺、创造思想、科学价值、文化内涵、价值尺度、审美理想等的理论总结是至关重要的,其目的在于建立传统手工文化的档案和资料库,这不仅是对传统手工文化的科技内涵和文化内涵的记录和总结,更重要的是真正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在新的世纪到来之际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发挥作用。
到目前为止,两年已经过去,《民间手工文化生态保护的调研》的工作仍在继续。课题组考察了以山东省为主的纺织、印染、酿酒、木作、泥塑、编结、面塑、剪纸、年画等手工技艺,还赴陕西、湖南、江西、河南、河北、江苏、文东、福建等的部分地区对某些代表性的手工技艺进行了考察调研,拍摄照片万余幅,还有大量的录音资料,整理文字资料10余万字,并收集了几千件交通工具、运输工具、纺织工具、度量衡工具、渔猎工具、餐饮厨炊用具以及许多艺术性较强的民艺品。中国民艺博物馆藏的日趋丰富,并不断展示,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真实、形象的资料,还开通了中国民艺网站加强交流与传播。调研工作虽然已具有一定的基础,但其中的甘苦也是一言难尽的。虽然我们较早地进行了民间文化生态的保护与调查,并阐明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倮要杨把这工作做好却并不容易,愈研究愈感受到民间文化的魅力和难度,除了资金与人力的大量投入,更重要的是民间文化的浩瀚无边和广博深厚,并非是靠一个课题组的三五个人所能胜任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构,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还有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在投入这项工作,这也由此说明,传统文化的生态建设是需要全社会的重视才能完成,这也如同自然生态保护一样,它是全人类、全社会的义务,如果能唤起人们的文化生态意识应该说此仅仅完成一项科研课题更有意义。我们的《民间手工文化生态保护与调研》也旨在展示一种思想和观点,尝试一种方法,而不可能包罗万象,全面完整地呈现丰富多彩、历史悠久的华夏民族民间文化的生态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