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艺术:设计与消费
一、民族文化,是艺术设计的文化底蕴。
一般来说,文化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是一个民族在历史上所创造并渗透于一切行为之中观念和价值体系。文化选择是经过认同的原则,从一种文化出发,需要同另一种文化的哪些因素在何种程度上进行认同,都跟这一文化选择的目的相互关联。在西方,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宗教教义是艺术创作与设计的禁锢;文艺复兴时期以人道主义作为自己的认同原则,表现对生活充满乐观的信心。相同时期的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绝对统治优势,这种思想“重德,主要是儒家的道德――仁和孝,道德是先验的,本之自身的,不需要学习,只需要修养”(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因此,中国的艺术家注重个性的情感抒发(现在我们称其为“人文艺术家”),在“似与不似”之间探求精神本质的表现。如“文以载道”、“诗以言志”、“画如其人”,即是对那些个体艺术家创作状态的概括。
研究艺术设计史,我们知道艺术是时代的艺术。艺术设计无法抹煞自身对文化的依附,同时设计的作品也是那个时代所传授的文化产物。李泽厚在《华夏美学》“美在深情”中讲“华夏美学在以儒为主体而吸收、包容了庄、屈之后,从外、内两方面极大地丰富了自己,而不再是本始面目了,但它又并未失去其原有精神”。在李泽厚看来,“审美既是纯感性的,却积淀着理性的历史”。在艺术实践中创造,民族文化是现代文化健康生长的“根”,离开了实践和时代,民族文化就将成为“历史包袱”;在艺术实践中创造,外来文化是滋补品,离开了实践和时代,外来文化将成为消解民族精神的“殖民文化”。哈佛教授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文指出:不同文明之间因差异而引起的冲突,是最为暴烈的冲突,因此,儒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将是美国在冷战以后的最大威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承与发展一直是中国民族文化存在的特点,清醒地认识自己民族文化的优点,无疑是中国文化在本世纪发展的关键时期。
二、语境交融,是设计与消费的汇聚点。
语境(Context),原意是“上下文”或“场合”。人们在传达信息或交流时,必须有一定的场合或语境,否则缺乏上下文关联的信息就会出现歧义或混乱。而艺术消费主要指艺术品购买和艺术欣赏的统一,也就是人们为了满足审美需要或功利需要(收藏、保值等)而消费(购买、欣赏)各种形式艺术作品的社会行为。
以大家熟知的著名艺术家凡高(Van Gogh)为例:在1885-1889年间,他创作《自画像》40余张,艺术史上还没有哪位艺术家能像他这样在观众面前将自己暴露无遗。透过《凡高自传》可以了解作者在人间短暂的37年所经历的痛苦,恐惧,自我怀疑,精神折磨以及偶尔的快乐。但是由于观看者的鉴赏水平、自身处境、整体社会文化语境等相关因素不一,不同人眼中的凡高大相径庭:有人从《自画像》看到他的长相越来越丑陋;有人却知晓他在物质和精神上双重困窘;有人读出他凌乱的心绪;有人看到他眼里无法掩饰的绝望......又如导演李安的电影《卧虎藏龙》在中国反映平平,却出乎意料地赢得世界瞩目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不能不说明电影中的某些信息或观念正合乎西方观众的胃口。“结”在《高级汉语大辞典》中有多种解释,而“和谐,圆满,永久”等词义最能体现中国人的情感世界,是时代文明弘扬的主旋律,这一“语境”亦为艺术设计和艺术消费提供了精神文明的支柱。尽人皆知的是:新年到了,“福”也到(倒)了。“福” 属于名词,是静态的,指福气;古汉语有动词用法,指祈福。在贺年卡片设计上,“福”字的倒置使得意义由静态 转化为动态,暗含福气运行的轨迹,结果是“福到了”,传达了良好的祝愿。
语境和观众宛如硬币的两面,形成相互成趣的整体。语境中的各种艺术设计的形象符号即艺术作品,其实是中介“代码”(Code),它组织和决定了形象符号的纵横关系,艺术设计和艺术消费之所以达成共识,前提就是在语境之中认同了同一代码。比如中国人对“中国结”、“福”的认同,就是人们对“吉祥”寄托以希望。艺术设计时忌讳简单地复制或堆积形象符号,而是巧妙地运用“代码”,使之语境交融,实现艺术设计和艺术消费的共鸣。
三、媒介传播,是实现价值的必要途径。
匈牙利文化社会学家和艺术史学家阿诺德豪泽尔(Arnold Hauser)在《艺术社会学》中讲“没有中介者,纯粹独立的艺术消费几乎是不可能的”。传播意义上的媒介是指利用媒介存储和传播信息的物质工具,如:书籍、报刊、电视、国际互联网等。艺术作品除了上述媒介的传播之外,还有博览会(如APEC会议后,“唐装”的流行)、艺术设计大赛(如2008年奥运会“太极人”标志和吉祥物的产生)、发行商或经纪人(中国“联通”移动通讯公司的标志和宣传形象)、拍卖行、画廊或博物馆等商业行为的操作。在当代社会,另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来源于艺术批评,它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起着主导作用。如20世纪80年代兴起和倡导的“绿色设计”,它以抵制高度工业化社会需求,寻找对用具、住房和食品生产的自我满足态度,通过设计的努力调整生产与消费,建立“人与环境友好”的关系,正好与新兴的“为需要而设计”(Design for Need)思想相互吻合,随即大量涌现出运用环保材料、人体工程等方面的设计作品。
生活中,艺术品收藏或投资者更多地关注古代和已经谢世的名家作品,很大程度上说明艺术消费者在消费和决策过程中对艺术设计方面的信息不健全。成功的媒介传播,是艺术与消费之间通过信息而达成的接触(产生审美)与交换(产生效应)。《哈利波特》原是一部小说,拍摄成为电影后,票房飙升,之后又刮起文学作品热、电脑游戏热;我们熟知的还有和影视、游戏等文化产业缚在一起的金庸先生的小说,影响广泛,读者无数。
国家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产发(2003)38号]提出“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文化产业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通过市场实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经济价值”。文化部从性质和功能上概括了文化产业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意义和作用。这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对长期影响我国“艺术无功利性”的回应,同时肯定了艺术设计是社会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规范了艺术设计实现其价值的途径。中央“十五”计划纲要首次将“文化产业”纳入政策范围,“十六大”报告又明确“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 结论:艺术设计与艺术消费形成的可能。
综上所述,当代艺术设计与艺术消费形成价值的可能性,有两种趋势:其一,艺术家的设计与生产创造了价值,但是不一定能够实现价值,无论是审美上的熏陶教化或情趣共鸣(即社会效益),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其二,当消费者通过艺术消费时,艺术设计才产生了真实意义上的价值(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关系如下:
我们通过上面艺术设计与艺术消费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解读中国结艺术火爆的原因:中国结(设计作品)是我国古老的民间工艺(一种文化),以前可能让人喜爱,因为其他原因(如,艺术作品操作方式或媒介传播力度不够完备),没有形成较大范围内的认同(语境),当消费个体喜爱它时(收藏或投资),主要是审美的体验,当群体消费它时,便以“品牌”形式带来巨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参考文献:
[1] 许星.服饰配件艺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2] 崔荣荣.现代服装设计文化学[M].北京: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1。
[3]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 章利国.艺术市场学[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