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艺术创意产业与艺术设计教育
文化创意产业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发达国家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这种理念认为当代经济的真正财富是思想、知识、文化、技能和创造力所构成的创意。文化创意产业即指“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之所以称其为创意而不是创新,就在于它强调了人的创造力、人的技能、人的天赋对文化艺术和其他知识产品、智能产品的一种智慧运用。根据这个定义,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新闻出版、音像及电子出版物、电视电影、文艺创作、网络文化、娱乐文化、广告会展、建筑设计、企业策划,甚至时尚、玩具和网络游戏等。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一个重要部分的数字艺术,是依托当代高科技和传播媒介的一种文化实践方式,从现实层面看,已经成为创意产业发展和选择的背景与必要条件。中国数字艺术的发展适逢当代文化产业、体验经济、创意生产力高速发展,学院艺术设计教育转型的重要时期,因此,数字艺术创意产业不仅是一个文化理念,而且是一个具有实践特性的可开掘、可持续发展战略。本文正是通过考察数字艺术的当代现实语境,剖析了数字艺术作为创意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状况,进而对发展中国的数字艺术产业和艺术设计教育的关系提出思考和建议。
对建构数字艺术创意产业相关内容的思考
数字艺术的发展已经极大地改变了艺术活动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方式,教育体制和内容,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毋庸讳言的是,从总体上说我们没有能够对这些新的文化与艺术状态做出及时而有力的回应。数字艺术作为创意文化产业,当下建构的问题比呈现的问题来得重要。从根本上说是来自对于现实中提出的问题的积极参与与回应――虽然这种参与与回应不应当是无批判的。就数字艺术创意产业发展的关系看,有这样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思考:
发展数字艺术创意产业与传统文化艺术产业的关系
数字艺术创意产业与传统文化艺术产业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数字艺术创意产业源于传统文化艺术产业。任何一种艺术创意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离开传统的基础,创意产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数字艺术创意产业又高于传统文化艺术产业。创意不是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创意人才的智慧、灵感和想像力,借助于高科技对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再创造、再提高。我国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缺乏好的创意和包装,致使很多资源都在闲置浪费。发展数字艺术创意产业,能极大地促进传统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如开封清明上河园的创意来自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目前已经成为河南省一个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2004年接待游客76万人,年收入2300万元,税后利润539万元。同样,少林功夫是河南省独有的文化品牌,以前仅限于表演,产业功能十分有限。经过英国一家媒体公司包装后,产业链条进一步拉长,不仅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在各类媒体反复播放,而且制作的音像制品畅销全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美国的动画片已在挖掘其他国家的题材,迪斯尼公司拍摄的动画大片《花木兰》,其中融会了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化资料,又将这张中国牌打向了中国市场,仅在上海的票房就达230万元,尽管有许多国内观众无法认同的情节处理,但它的成功却是不争的事实。
由此可见,我们在发展数字艺术创意产业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用现代表现手法,加上最新的科技和中国的人才,在适当的市场经济和社会支持下,也能够生产国际级的产品,创造可观的经济效应,形成行业规模。
发展数字艺术创意产业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当人们初级的、物质层面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从国外的经验看,经济发展进入这一阶段后,社会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相当一部分居民的消费重心开始向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转移。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是,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将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未来50年从农村转到城市的6亿多人的就业机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需求必然会发生全方位的转变,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些都为数字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商机。数字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会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前,数字艺术创意产业不仅广泛进入了传统文化艺术领域,进入了经济领域,也广泛进入了社会领域。数字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能够满足大众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提高大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增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艺术实力;促进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的发展,推动教育创新,普及科技知识;还可以促进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但国内的数字艺术产业应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数字艺术的高端领域还没有发展起来,市场表现对此类高端领域的应用需求不大。更重要的是我国还没有将影视产业与数字高端制作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这方面的投资也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阻碍了数字产业的快速发展。相信现在有很多数字界人士都在期待着数字行业的发展契机,也许3G技术将是数字艺术在中国起步的一个突破口。
发展数字艺术创意产业与人才的关系
创意产业的精髓是人的创造力,发展数字艺术创意产业,人才是第一位的。目前,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全社会必须加强和提高对创意产业发展认识的重要性。从最根本上讲,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是创意人才的极端匮乏,大批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是中国未来创意产业获得大发展的前提。当年微软超过通用的时候,美国《纽约时报》曾评论说,微软的惟一工厂资产就是员工的创造力。事实证明,几乎所有保持了长久生命力的中外著名企业都是创意高度发达的企业,多数中外著名企业家都是推崇创意、富有创意的企业家。他们既注重“融资”,更看重“融智”,不惜代价吸引一流人才,并为人才提供一个充分释放创造力的空间。当前数字艺术创意产业越来越成为科技强势与文化强势高度关联的领域,对专门人才特别是复合型数字艺术人才有一种特殊的战略需求,这种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已成为夺取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制高点的决胜因素。目前,我国从事数字艺术工作的只有十余万人,预计未来3至5年内,数字艺术产业将成为全国IT业和娱乐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专家预计同期人才缺口将达60万之众,在总量、结构、素质等方面还远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急需大力引进和培养。我们要加强对创意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复合型数字艺术人才的引进工作,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加快对数字艺术创意人才的培养,并纳入国家人才培养计划,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立数字艺术创意产业院系;①注意借用文化产业项目吸引创意人才的柔性流动,使更多的优秀人才为我所用。
发展数字艺术创意产业与载体的关系
发展数字艺术创意产业离不开文化、科技这些重要载体。
文化是发展数字艺术创意产业的灵魂。文化创意源于文化并高于文化,是对文化资源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是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渗透力、影响力的拓展和挖掘。数字艺术创意产业有了文化,就有了灵气,有了品位,有了更强的竞争力。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现代文化丰富多彩,民间文化源远流长,红色文化特色鲜明。我们发展数字艺术创意产业必须深深植根于这肥沃的土壤。要依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把数字艺术创意产业做大做强。
科技是发展数字艺术创意产业的支撑。数字艺术创意产业是技术文明的产物,现代科技催生了这一产业。发展创意产业,必须紧紧依靠科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数字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这一客观趋势,不断运用现代科技和先进实用技术提升创意产业的内在张力和外在传播力。要加快数字、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艺术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等各个环节中的应用,加强数字内容产业的开发。
当代数字艺术创意产业的科技化与科技产业的文化化,越来越以内容为王,以创意为王。媒介革命、特别是高新技术如IT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中国数字艺术创意产业发展的科学基础与技术保障。数字艺术创意产业需要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也迫切需要数字艺术产业发展的支持。因此,数字艺术产业必须与新兴高科技、新媒体信息文化产业联手,实现数字技术基础上的高端融合。
发展数字艺术创意产业与艺术设计教育的关系
尽管当今数字艺术创意产业的兴起是世纪转型期的必然现象和客观存在,也是设计教育发展的自然规律,但是承认现实不等于顺从现实。虽然也有人认为当前消费社会艺术的理想走向应该是“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学院艺术与民间艺术”并存,②但艺术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它不仅证明人能够以诗意情感的方式去感受事物,而且也能够以诗意情感的方式去表达事物,这是任何其他动物都做不到的。所以,无论时代怎样发展,艺术仍然应该包涵着人类对世界的审美判断与思考,在某种程度上承担引领人类精神超越纯粹感性并向诗意升华的责任。现代社会的高度物质化和世俗化,已使人活得太过俗气,精神被放逐了,在物质的丛林中飞来飞去无所皈依。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迫切地需要寻找一片精神的栖息地,来寄托活着的理想,来提升人生的诗意。而艺术,正是这样一个精神复苏的家园。人们从精神家园中寻求寄托,人们也在精神家园中返观现实。
当代学院艺术教育早已突破二十年前的“美术”范畴,而兼容了很多新的艺术形式,业已形成多元的立体的综合的艺术生态。这一切新内容以及今后可能再出现的新艺术方式,都在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并顺乎自然地融入当代艺术教育中。如何架构一种新的有弹性的课程模式,探讨一种可变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造型基础知识和设计能力的同时,学会更大范围地兼容并蓄,更多层面地发散思考,更大力度地突破创造,并赋予人文精神品格,导入一种有效的研究学习范畴,这是任何一所新老艺术院校皆无法回避的课题。这就需要我们对当下数字艺术创意产业兴起所带来的审美变革、艺术创作方式与语言方式的变化作进一步的深入探索,以回应数字艺术创意产业给学院设计教育所带来的思考和挑战。
数字艺术创意产业的提出,是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积极发展数字艺术创意产业,对于改造和提升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产业,解放和发展文化艺术生产力;对于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动学院艺术设计教育改革,都具有战略意义,值得认真加以研究。
在先进理论和成功经验的支持下,目前中国数字艺术创意产业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国家总体规划,确定未来若干年发展的政策导向,完善和优化数字艺术创意产业发展的内部与外部的环境。我们要改革不适应新形势的艺术体制,制定新的更合乎艺术创新的当代艺术保护政策,建立新的艺术设计教育运作方式,尤其在学院设计教育中要注重创意数字艺术人才的培养,尽快革新教育培训机制,以适应数字艺术创意产业飞速发展的需要,推动中国数字艺术创意产业的有效健康的发展。
发展数字艺术创意产业,影响深远,关系重大。可以预期,未来数字艺术创意产业对中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学院艺术设计教育在培养创意人才方面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要立足我国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广泛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先进文化艺术、先进理念和科技成果,注重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的统一,传统继承和时代创新的统一,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统一,加快文化、艺术教育体制创新,我们就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数字艺术创意产业发展之路,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文化推动力。
注释:
① 从2003年起,北京大学软件学院创办了数字艺术设计系,重金聘请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任教。中央美术学院也于2005年正式对外发布了“中央美术学院ACAA数字艺术设计职业教育计划”,目前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国内著名院校都已经相继开设了相关的数字艺术专业
② 宋立民,边缘化之后的双向度选择[N].北京:文艺报,2003年11月25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