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流行色":年轻万岁
在欧美国家,对于初认识的人,除了不可以问薪水收入婚姻状况,还不可以问别人的年龄。如果你出口就问一位女士:"芳龄几何?"虽然不至于吃到耳光,但对方奇怪的目光你应能够预料。她也许就耸耸肩说:"我忘记了"。如果你识相地着力夸奖一位女士年轻美丽,那么日后她或许会对你同样的客气,甚至在你需要帮忙时顺手帮你点忙也未可知。 他们庆祝生日的时候,往往不告诉这是几岁生日。唱过"Happy Birthday"之后,就是吃蛋糕、送礼物、跳舞之类,绝不会轻易提及年龄。所以生日,是个只有岁月,没有年份的日期。三十岁,在许多年轻人看来,已经是世界的尽头,他们在过三十岁生日之前,会产生各种心理烦恼和困惑,杂志报刊上也会有针对性的讨论和开解。
在那里的公共交通工具里面,偶尔也会满座。若你看见一个老人,你自己觉得自己非常礼貌,起来让座给他,那么他可能有些愤怒的谢绝,他不想你视他做老朽之人,他觉得自己还是可以料理自己的。 年轻人穿着黑白之类朴素的颜色,因为他们年轻,脸上有活力。而老年人却穿起鲜艳的衣装,用颜色活跃心情,重视年轻的感觉。
这种追求年轻的趋势有它的社会因素。在中国等东方国家,传统历史的尊老敬老遗留到今天,老是褒义的,是值得尊敬的。但在西方现代社会,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逐渐降低,角色逐渐转移出社会中心。比如在求职方面,41岁以上的人,除非有非常深厚的资力和专业特长,一般都不太容易被聘用--因为资方不愿意负担其相应较高的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用。所以,在那里,如果到了45岁左右还没有达到世俗所认为的成功,许多人会产生一种暮气,就好像2000年奥斯卡得奖电影《美国美人》里男主角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那种。因此在欧美,年轻是无比重要的。如果年轻,人就觉得自豪,因为年轻本身就是一种资本;如果实际上不年轻,那么至少也要看上去年轻,因为,这样才能避免暮气,活得高兴。
1999年在美国总统克林顿来华访问从西安起程,到北大、去长城,最后到达上海。一路上,凡是目睹克林顿庐山真面目的中国人,都非常纳闷,都说克林顿50岁了,但亲眼所见,好像只有30多岁,难道东方人与西方人的体质有这么大的区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