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象表现绘画方法在学院教学中的意义
一、美术教学及绘画的困惑
从50年代起,我们借用了苏联的艺术教学模式,它有一套完整的绘画造型方法。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大家迫切需要一种能学习西方美术的有效方法,无论是由于政治或别的什么原因,人们能认识到的,是它所展示出的一种在二元论哲学思想下的相对更接近真实客观的色彩和以焦点透视为主的视觉空间模式。通过对西画的学习而进入西方文化是当时很多人学画的心理,并且它有效地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画家和开明的学者。
然而我们知道,当一种方法在主讲台上持续40年之久,它便会不自觉地成为观看方式的权威。不仅仅是艺术,即使在最严密的科学领域里,一个一成不变的理论,也必然会阻碍发展与创新。
我们学习了西方艺术,但并没有真正从中领悟到近代西方一个最重要的文化精神,那就是对真理的认识,即,它不是权威传给后世或教皇的敕令颁布的,而是由不偏不倚的自由研究获得的。在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青年人叩开大学之门是为了得到与“大学”这个名称相对应的知识和技术,及其所带来的应付复杂的未来变数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会一门技艺。与此同时面对形式多样、气氛活跃的装置多媒体作品,那种对绘画存在的必要性的怀疑情绪,同样影响了学生学习绘画的信心。
事实上现在各院校中一些优秀的教师早已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发现单一的看的方式限制了艺术的发展,因此在各自的教学中也努力寻找着、试探着。但是怎样才能找出不同的方法呢?
二、具象表现绘画的提出及其理论基础
“具象表现绘画”一词来源于法国艺术评论家克莱尔Expression Figrative的翻译,用来概括那些注重认真观察可视世界,重新服从职业精确精神的特殊的专业画家,他们把绘画作为一种可以安身立命的职业,重新定义了绘画活动的本质。他们不是把绘画作为宣泄自我的工具、排斥绘画的求知性并因而丧失了绘画艺术的公共性,而是把绘画作为学术,作为求知的活动。求知对于人来说,是以人的内在需要出发的,具有至高无尚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从具象表现绘画的代表人物贾柯梅第、莫兰迪、森山方、司徒立等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那些我们最常见――普通得几乎被忽视的东西,被他们用了毕生的精力去探索并展示的全新的面貌。那种执着的求知欲所带给我们的感动是当今画坛上几乎被忘却了的感情,更难得的是,作为画家的贾柯梅第和司徒生,他们把自己的探索之路做了系统研究,这是艺术教育的宝贵财富。
具象表现绘画的方法在艺术教育中,其主要的作用是通过对画家思维方式的养成,以身体和眼睛通过事物表象去直接感知事物自己存在的方式的呈现。这样的方法可以培养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具象表现绘画的观念打破了传统上人们对事物主客观分离的认识,它认为,人对世界的认知取决于人的意向,一切真实都离不开观察者的意识,真实应是客体与主体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主观真实,这就暗示着画家追求的主观真实具有不可穷尽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也说明:a.认识的发生和发展是建立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上的。b.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认识结构,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C.由于主体认识结构的存在,主体在认识过程一开始就是积极主动的,具有能动的作用。d.上体认识结构有一个发生与发展的过程,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这在艺术教学上就可以摆脱物理学式的认知同一性。司徒立先生在他的《现代艺术的危机与具象表现绘画》一书中谈到:同一对象通过观看方式的不同,本质上具有无穷多种千变万化的形态,如果一幅画表达了这种看的方式,这种经验和感受一定是可以被其他人重复,即可以成为公共的。贾克梅第在探索视觉方式的路途中发现:人之所以认为某张画像某物,正是因为这张画记录了某种看的方式。在观看时,这种人们熟悉的视觉模式被激活,某物才被认出。即使是对于同一视觉现象,画家不可能穷尽这种客观的视觉经验之表达,于是绘画的终极意义,对于具象表现画家来说,便是求知。画家的视觉追问是体验、理解、发现,它是动态的观物。因此,作品也就含有时间性、惟一性和不可重复性。
三、具象表现绘画教学的特点及意义
以往艺术创新被认为是没有方法可循的,但综观艺术史,以及东西方视觉艺术比较,我们都发现,它实际上是一部看的历史。具象表现绘画确定了绘画目标在于寻找怎样“看”的方式,这就找到了绘画创新的立足点。具象表现绘画教学认为,艺术中的创新是可以通过寻找“看”的方式的锻炼来培养,而且“尽管一个画家仍可以把表现自己的感情和感受看作绘画的目的,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首先要探索那个非符号的视觉世界,把真实的视觉经验画出来,让真实的视觉形象成为感情与感受的载体。”(司徒立《现代艺术的危机与具象表现绘画》)
在具象表现绘画的基础方法研究中,分析和讨论了几位画家不同的绘画风格中共同的艺术理念和方法。贾克梅第认为:“我摹写眼前的东西,但真实是什么,我不知道,我试着去接近它。”可司徒立评价和分析说:“在这段话中,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强调了绘画的本质是一种看的方式,也就是说,一开始就自觉地从绘画活动过程、绘画的存在方式中去思考艺术的本质,与给出‘绘画本质是平面性’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第二,面对实物写生不是写实绘画的重复,‘具表’写生不是建立在与对象符合的真实论上,而是意识与物质并存;第三,绘画是以真实为根据的艺术。”1、具象表现绘画教学要求首先回到事物本身在我们存在的方式中呈现出的事物,即“我们此在的这个世界”中可看见的事物,恢复被割断的与现实的联系,以一种纯视觉的形式去理解世界。视觉的焦点始终指向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在揭示现实世界的真实时,我们需要一些作为起点的具体东西,那就是――坚持写生。它不再仅仅是收集素材的手段,或只足为锻炼某一种造型能力的手段了。
2.物我相融明确特定的观看方法所达成的一定的造型方法,与画者的观念――意识分不开。有物的存在的同时必有我的存在,关注的是“心”对“物”的体验,最终达到物我相融。
学院对造型能力的培养往往是要求把看到的一切还原为立方体、圆柱体或球体,即以几何形体的组合来观看对象,这种方式是从塞尚开始的。如果我们仅仅去描摹塞尚观看事物的形式,就是疏忽了塞尚观看的本质,他认为绘画艺术是在直观内使“那些我们生来就有的混乱的感觉”变成一种有结构的秩序,而不是画方体或圆体。
3.澄怀味象澄怀味象,遗物以观物,物不能瘦其真,观看时排除、搁置一切既有的预设的规范,直观对象在人内部意识世界中当下构成和显现的现象。经此还原,重回到人与物的最深刻最本源的关系,对象是其所是地显现自身的意义。这是一种返回事物本源,根源之根源地进行思辩的方法。
这几年,我们试探性地给学生们介绍这种直观的方式,我们发现,当把求知方式引入绘画教学,原本沉闷的课堂开始活跃起来,他们对每张写生的作业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不停地提问题,互相之间开始争论,问题涉及的内容变得越来越广泛……
我国高等教育学对当代教学理论的改革探索所引用的美国当代认知学派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法认为:学生的发现与科学家的发现仅属程度不同,没有本质差别。学习过程是人主动地对进入感觉之物进行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的过程。因此应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所学的知识和规律,使自已成为一个发现者。在这个过程中,对“我”这个观察者以及看、存在的研究被明确地提了出来,而在这些问题背后的一切有关问题,学生便个得不去质疑、去思考。“我――看到的――是――这样吗?”在这样的质疑过程中,便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与批判性。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即由教师引导学小围绕一定问题,依据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去研究、探索和发现相应的原理和结论,让学生模拟地去走具象表现画家已走过的研究道路,去获取知识。学生在接受具象表现绘画方法过程中,必然受到内含于其中的思想影响,即,它是一个开放的、可使之持续发展的思想体系,它属于21世纪的教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