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周刊:中国设计
美国《商业周刊》2005年11月21日的文章:中国设计(作者:David Rocks /戴维"洛克斯)
索尼公司在中国碰到个难题:索尼被很多中国的年轻人认为是过时的品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今年8月该公司在上海成立了一个设计中心,那里的三名设计师很快开始设法研究中国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索尼的设计师给50名年轻人每人一个数码相机,嘱咐他们用照片记录日常生活。到9月份,设计师已经拿到了大量照片――在宿舍的,与朋友一起逛街的,也有篮球场上打球的。设计师将这些照片钉在墙上,并分为七类分别命名为“欢乐的下一代”、“为生活而努力”等。然后设计师小组开始根据分组照片反映的生活实际和潮流风向设计一系列MP3播放器。这些色彩柔和、表面平滑但有磨砂质感的播放器预定将于明年初在中国上市销售。 “如果我们能了解中国的年轻人,就能为他们设计出更好的产品”,索尼上海设计中心负责人、索尼公司资深设计师Katsumi Yamatogi说道。
“中国设计”奋起直追
现在,中国正经历着许多事情。伴随着中国公司想创造世界品牌,外国公司想增加在中国大陆的销量的过程,这些国内外公司都正改变着中国的设计产业。中国制造商们意识到,如果他们想在本国市场脱颖而出,在外国市场崭露头角取得更大的销售利润,就必须拿出更好的产品。索尼这样的外国公司也开始明白,从前海外公司常把随便什么地方设计的老旧产品拿到中国来卖,而现在,中国消费者变得更加挑剔,他们不再那么容易满足了。
这就催生了中国大陆设计行业的蓬勃发展。中国最好的企业都在建立自己的设计团队或者雇佣别人帮忙打造真正属于自己的产品。今天,设计专业已经成为中国大学里最为热门的专业之一,成百上千家设计咨询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地在上海、北京和广州兴起。“中国的大公司都在说:‘我们还要更快地追赶国际设计水平’”,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设计学教授克雷格"沃格尔说道。他一直在多家中国公司中担任设计顾问。甚至从海外归来的年轻设计师也都涌向北京和上海,试图在中国这个世界最具活力的消费市场上碰碰运气。
和几年前的状况相比,中国设计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几年前,尽管中国制造了大批销往世界各地的电子产品、鞋帽和其他商品,但这些产品基本上都是典型的欧洲设计、美国设计或者日本设计。就算中国企业生产出自己的产品,这些产品往往也大量借鉴了国外的设计。但现在,和过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几乎每一个中国企业都想成为下一个三星。10年前,三星这个韩国企业也不过是个生产仿造消费电子产品的二流品牌。但经过多年在产品设计上的苦心经营,三星公司现在已经赢得了比索尼公司和苹果电脑公司更多的设计大奖,并使自己跻身全球最有价值的品牌行列。“设计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方式”,中国电器制造巨头海尔集团负责产品设计的副总裁喻子达如是说道。
随着中国本土企业越来越擅长于设计,跨国公司也开始意识到,它们需要开发为中国消费者量身定做的产品。为此,索尼、三星、摩托罗拉、三星、通用汽车、大众汽车以及许多其他跨国巨头都已经在中国建立了设计机构以适应中国人的品味。不久前,通用汽车对在中国大陆销售的车型还几乎不加任何改动,通用汽车想当然地认为购买第一辆家庭轿车的中国消费者不会太挑剔。但随着竞争的激化,通用也建立壮大了自己的中国设计团队。自2000年以来,通用汽车的设计人员几乎翻了三番,达到了80多人。
通用旗下大多数中国设计师的时间都花在修改车辆的外观上,好把这些在其他地方开发的车型推向中国市场。试举一例,通用汽车曾把在美国市场上销售的家庭小型货车雪佛龙Venture加以改造,变成目标销售人群为中国商务人士的车款――别克GL8。为了增大这款车对通常有专人开车的达官显贵的吸引力,设计师给别克GL8设置了奢华的内饰和更长的车头,并设计了更显著大气的发动机进气窗口和车灯。“这款车的前脸成为了设计创意的重要部分”,通用汽车在中国的设计总监詹姆斯"希尔(James Shyr)解释说道。
虽然一些中国设计师不屑地把这种显摆的设计称为“金牙设计”,但这种设计类型在中国却很流行,因为在中国,许多人都认为看上去有钱要比真有钱重要的多。这意味着国内外企业往往能拿出在中国畅销的产品,却不一定能让这些产品在其他国家的市场有很大反响。比如,中国的联想集团曾推出过一款装有几滴香水的手机,手机电池在使用中发热就会让整个房间充满香味,结果这款手机大获成功。上海大众的设计师首次获得公司设计主管的批准,在大众的车型内使用人造木材料。即便“实木”只是不到一毫米厚的薄板,德国消费者会对使用人造木的汽车嗤之以鼻,但中国车主则会对这种车型趋之若骛,因为这种材料的使用会让他们的汽车与众不同。“朴素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上海大众总设计师斯蒂芬"弗里奇(Stefan Fritschi)说道,“人们希望让别人刮目相看。”
中国国内企业和外国企业都面临着一个类似的问题,即缺乏训练有素的设计师。比如,弗里奇就要求不要透露他手下设计师的姓名,以免竞争对手挖墙脚。在一定程度上,设计师需求和供应之间的鸿沟正在一步步缩小。自湖南大学23年前开设了中国首家设计学院以来,这一学科有了蓬勃的发展。北京的清华大学推出了一栋总面积6万平方米的设计大楼,广州的美术学院也刚刚搬进一栋八层新教学楼,足够容纳3000名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这样大的容量基本上是美院过去的五倍。目前,中国有大约400所学校提供设计课程,每年的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总数近一万人,大大超过了五年前的约1500人。“设计学院正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兴起”,清华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严扬感慨道。
设计甚至已经深入渗透到了中国社会内部。北京已经将名为“科技与设计”的新课列入了国家正式课程,学生能在这一课程中学到设计的历史和优秀设计的构成要素。“中国人历来非常擅长设计”,参与开设这一新课程的湖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何人可说道,“我们现在需要复兴这一传统。”
中国的设计与日本或韩国在同一个水平上吗?还没有。这从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上就可见一斑。尽管中国的设计学院擅长教授如何创造讨喜的外形和使用电脑设计新产品,他们仍需要更多地指导学生什么才是实用的和恰当的。“中国和西方工艺技术的差别并不是那么大”,清华大学教授、独立顾问刘光舟(音译)说道,“问题在于中国的设计缺乏创新。”
阳光总在风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