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创意公社- ideaer >> 摄影 >> 艺术摄影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魏小龙——“ 藏”于暗盒中

排行榜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发布者:idser
热度0票  浏览0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5年11月30日 09:30

@7O-VYK2lP1魏小龙——“ 藏”于暗盒中创意公社- ideaer:XD ]E*S

创意公社- ideaer A(W c6eQ,e+W

文:葛南 郭兴欣 图:吴更生

acCr"W;j1 创意公社- ideaer7JFN_ uPn

魏小龙,出生于1963年,宗教摄影师,原中国图片社冲印师,现任中国图片社业务开发部主任,从上世纪80年代起收藏胶片暗盒,至今多达数千个。创意公社- ideaer$doN.^7S&E7k!@0Q

创意公社- ideaer,k{6TCz\;?

创意公社- ideaer:?M;W5mP

9G:HUJAVr7T3I1魏小龙简介中的两个身份都让我们非常好奇——宗教摄影师,暗盒收集者。想象中的他似乎应该是披着暗红色的斗篷,多沉默而眼神犀利的人。其实,他一如常人,我们到他办公室的时候,他已经把收集的胶卷分门别类在桌上摆了几十个。说起暗盒和目前的工作,他说最多的就是“缘分”。

mc Hk,x.yq&h1 创意公社- ideaer#j9Gn[q]w[S8`

缘分

|5_-| ZvL1

E_2x8yp |q(Aqo1魏小龙毕业后,顺利又平静地成为一名照片冲印人员。很多人都是因为没有选择的坚持,而成就了一件事情,虽然这种成就的缘分来得并非自己的希望。创意公社- ideaer b })CiDp6C

创意公社- ideaer}6?7CJ/bc.S

魏小龙和摄影、胶卷的缘分就是如此。他所有的暗盒都放在一个纸箱子里,几千个暗盒在箱子里几乎封不上口,箱子还有一个不知从哪儿找来的很合适的绿色布外套,50%的暗盒都还带着白色的塑料外壳,像新的一样。

9T*c#E2xA*wH1

s:}M-kT{5wK"[6k1“我收藏暗盒和集邮那种概念不一样,其实我原来收集这些,只是为了当成一个技术指数的参考。我刚开始在暗房工作的时候,对胶卷根本不了解,为了能迅速地掌握每个胶卷的冲印指数,我的工作又有很大的便利,只要有暗盒,我就都留下来,下次再看到这种类型的时候,我比对暗盒,就知道应该怎样冲印了。”

$[vb'_'h4ME)H1 创意公社- ideaerM0j7lD-p J

不只是暗盒而已创意公社- ideaeriJR oH

创意公社- ideaerjr*L+F(PYC-e

胶片冲印是一个要求“精密”的工作,而这个行业技术发展的每一步几乎都浓缩在胶卷的暗盒上。“最初胶卷暗盒的设计,就是让冲印工人能够直观地辨别出这款胶片的冲洗工艺,从而选择正确的方法对该款胶卷进行冲洗。”魏小龙说。在魏小龙的藏品当中,我们能够看到各种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技术的胶卷暗盒,好像一本胶片发展史:“最早的胶卷使用的是以爱克发公司为代表的低温水溶工艺以及以柯达公为代表的低温油溶工艺,也就是所谓的C-22工艺。直到1981年才被同为柯达公司研发的更快速、色彩还原度更高的高温冲洗工艺所取代,比如我们现在经常说到的C-41工艺。”

lIp#w2[Sp1 创意公社- ideaer3aXw.Q9w4M+i H

除了技术信息以外,暗盒还浓缩了很多不为人所知的故事和历史。比如一些不常见的胶片型号:小巧的110,笨重的220,还有上世纪80年代昙花一现的碟式胶卷。“碟式胶卷其实是最接近数码照相的一款成像技术。这种胶卷长得像一个磁盘,上面覆盖着磁粉,记录和读取信息需要用专业的磁头对磁粉进行扫描。但因为这款工艺太过‘前卫’,在当时很多国家的技术都无法达到,所以仅仅存在了三五年便销声匿迹了。”

&ombUn%`1 创意公社- ideaer&E$NO&GO T8UZ

就连最普通的135胶卷暗盒,也能说出很多门道。有只供一次性使用的“死盒”、可以反复使用的“活盒”、塑胶制作的“胶木暗盒”,还有特殊相机使用的24张片的小暗盒。“上世纪80年代时候胶卷还属于‘奢侈品’,所以我们一般都是买成卷的胶片自己装在暗盒里做成胶卷拍照,这样可以降低成本。所以‘活盒’是当时每个摄影爱好者必须收集的。”创意公社- ideaerF9u+LGE5W.a;i

D.}(r-n'GE1摄影与宗教创意公社- ideaerL5G1}/k7|d8s)`

创意公社- ideaer,|fx;t5}/RW

魏小龙现在是一位宗教摄影师。“世上万物都不能逃脱‘缘分’这两个字。就好比我能够从事摄影这个行业,就是一种机缘所在。用胶片进行创作更是如此,对象、光线、角度⋯⋯所有因素综合起来,在一个瞬间达到极致的和谐统一,然后被我用胶片所捕捉下来,很有一些禅宗的意味在里面。时间越久就约觉得,摄影理念与佛教的人生观有着高度的一致。”

;G-WWzmtJJW1

x'|x/@j"s s'k1他至今仍然在使用胶片进行拍摄。“我去拍摄时一般会带两套设备,一套数码一套胶片。数码用来构图或者抓拍一些纪实性的场景;而胶片主要是用来进行严谨的创作。毕竟数码更加方便、成本更加低廉,而且把对材料的消耗降到了最低,更符合现代的生活理念。但不论数码科技何发展,人们还是需要胶卷所呈现出来的那种特殊质感和它背后比数码技术更深厚的人文精神。只要还有人需要,这种只属于胶片的精神就不会消失。”创意公社- ideaer qU!B3|1UoZR2H{

顶:0 踩:0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 (0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 (0次打分)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换一张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