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师群体产业突围尚待时日
职业追求与实际发展相去甚远 市场定位与教育目标形成反差
服装行业活跃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离时尚最近,他们是感性和理性的“两栖动物”,他们承载着服装业的梦想与艰辛。这个群体的名字叫做服装设计师。
人们对服装设计师的认识由最初的赞誉与狂热,到今天的理性乃至有所批判。历经十几年发展,中国的服装设计师未来之路通向何方? 设计师:“青春饭”还是“不老松”?
“服装设计师吃的是‘青春饭’”,不久前,记者在第十一届中国羽绒服及服装服饰博览会上采访时,某著名羽绒品牌的一位年轻设计师对记者说。 这位设计师告诉记者,他刚从南方某知名服装院校毕业不到半年,专业是服装设计。今年他们班毕业的30多人中,只有6、7个人做设计师,其余有些人在服装公司做跟单、面料采购等工作,还有些人干脆改行从事与服装无关的职业。他认为,很多服装企业愿意聘用年轻的设计师,而一旦设计师年龄大了,除非很有名气,否则将失去竞争优势。 当前的中国服装设计师群体可谓群星璀璨,其中不乏雄踞设计界多年的“不老松”级设计师。1995年,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推出的首届中国十佳中国服装设计师中,张肇达、吴海燕、王新元、刘洋等设计师至今依然活跃在服装界。此后直到上个世纪末,成名的设计师们顶着耀眼的光环,或被企业高薪聘请,或自立门户。这一时期设计师正在尝试走向市场,走向职业化。
随着上个世纪末服装企业数量迅速扩大,行业对设计师的需求也激增,全国不少院校纷纷成立服装设计专业,而少数成名设计师的“明星效应”也激发了不少学子的求学热情。2000年后,各种服装大赛层出不穷、不断升级,服装行业涌现出了不少大赛金奖、银奖、铜奖获得者,他们中有的是在企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设计师,有的则从业时间不长,更多的是没有在企业中“实战”过的服装院校学生。对一些学生来说,参赛甚至成了大学生涯的“主业”,而获奖则是毕业后择业的一个重要筹码。参赛对于众多设计师和未来的设计师来说,几乎一夜成名,是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
走近“沉默的大多数”
更多的设计师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生存状态是寂寞和枯燥的。
一位从缝纫工、样衣工、打板师做起的设计师这样对记者描述他的工作状态:一年中大多数时间需要加班,淡季可以按时上下班,时间是早上8点到晚上5点,中午有吃饭时间。一般周末不休息。法定节假日可以休息,比如国庆节,但是只休息两天,最长的假期是过年,有十几天。一年中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公司,如果企业参加博览会等活动,设计师则可以轮流出差,同时考察市场。
记者在福建某企业采访时了解到,在很多服装公司,只有设计主管可以有提成,设计主管每款被采纳的服装,按照订货数量,每件衣服可以抽0.3-0.5元,一般一年被采纳的服装有几百款,每款还有几个色系,每年仅设计提成可以有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
对于刚刚从院校毕业的设计师们来说,现实早已将他们的梦想击得粉碎。在服装业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每个月2、3千元的工资让他们离时尚越来越远。而一些设计师在进公司时签的保密协议,又让他们的辛辛苦苦设计出来的作品,成了老板或者设计主管的专利。
从各大服装院系毕业的设计师们,往往是怀揣着对美和时尚的向往走入社会的。学校花费大量的时间教授他们成为服装设计师的各种技能,但是,一旦走上社会,他们发现服装业的设计师已经相对过剩,而大量打板师、买手、服装管理者等职位正“虚位以待”,于是只能再花费若干年时间重新择业,其间的艰辛与痛苦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另外,现存的教育体制让这些未来的设计师们在学校时,花费大量精力去迎合老师的喜好,而不少老师缺乏市场“实战”经验,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知识空白”。
另一方面,一些成名的设计师也处在与名声不符的危险境地。一些设计师的发布会让人赏心悦目,意犹未尽,企业也慕名而来,高薪聘任,以为挖到了一棵“摇钱树”。然而,一季一季过去了,“摇钱树”没能摇下多少钱,却花费企业不少“银子”,企业此时也只能“哑巴吃黄连”,赶紧将“摇钱树”“请”走了事。这些设计师中幸运者还能找到下一个雇主,其余的只能自己创业,因为“屈尊”做别的设计师的副手是万万不能的。由于“生意”难做,一位知名设计师私下透露,愿意开出10-20%的价码给介绍“活儿”的人提成。
设计师要走专业化之路
中国目前占据主流地位的服装设师们,是看着国际上一些大牌设计师的传奇故事成长起来的,由此也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设计师们的价值观。在这些观念里,认为设计师是创造或者引导潮流的,设计师要去做时装发布会,设计师受人尊重,埋头苦干后总能享受到鲜花的簇拥。
然而,中国服装业的发展过程和西方是迥然不同的。中国的服装业没有经过定做高级时装的阶段,没有自上而下的潮流引导,也没有贵族阶层。中国服装业自一诞生就是大机器批量生产,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服装业和国际上已发展成熟的成衣业接轨,直接走上了成衣化道路。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哪个设计师可以成为一个品牌的灵魂,市场、商业成了压倒一切的重点。 在这个大背景下,服装设计师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要走专业化之路。未来服装企业的市场定位将更加细分化,多品牌之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每个品牌适应的人群范围将进一步缩小。这就要求设计师要更加专业,不仅要有所擅长,比如“男装”“职业装”“女装”“童装”等这些领域,还要更加细分,具体到某一年龄、某一性别、某一特定心理、某一特定场合。 其次,未来中国服装业要经历大的洗牌,在某一市场定位下的服装品牌将集中在少数几个品牌,服装业将出现“多定位,少品牌”的格局。设计师的知识结构应集中在某一特定领域,尽可能详尽的掌握和这一领域有关的各种资源和各项知识储备,从生产、销售,到流行趋势、媒介宣传,乃至店面装修、陈列等等。
另外,服装业的专业化还表现在设计、销售、生产,甚至流行发布、制板等行业的分离,形成“术业有专攻”的局面。服装设计师如果擅长某一领域,并且占有大量资源,设计也可以成为一个大的产业,发挥设计师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