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艺术设计基础的视觉、思维与表现
素描与色彩是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作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它是艺术家对自然或人造物象数率、结构、明暗、材质等造型现象的认识方式,是对视觉信息反应和表现的态度,是对造型的观察与思考。作为记录我们思想和观念的语言系统,素描和色彩不仅记录我们眼睛实际看到的一切,还记录我们“思维的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它是从观察、洞悉、想象,直至个人审美反应的整个造型过程。特定的训练以特定的观察和造型思考导向不同的造型活动,并伴随着情感或理念的指向而深化,一方面构成了我们特有的造型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构成了我们造型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如果说在传统的绘画艺术中,素描和色彩训练讲究严格的比例、透视、光影和色彩关系的写实准确性,那么艺术设计则更讲究对物象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创造性的构想和表现能力。毕竟设计艺术是一项实用性的艺术形式。它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创造”的问题,而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因此,艺术设计的基础应重在学生的“能力”培养,包括观察能力、思维方式和表现能力。可以看出,改变原来传统教学中的思维模式,改变原来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法成为了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问题。也正因为如此,在艺术设计的素描和色彩训练中,我们应强调训练学生新的视觉方式、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表现方法。
第一、改变传统的观察方式,转换视角,发现视域之外的更多信息。
艺术领域有句话:“如果你能教会一个人观察,那么你就能教会一个人作画”。因此可以说,学会怎样去“看”是一个设计教育中首先必修的课程。一般来讲,我们的视觉并非总是敏锐,我们得到的视觉信息也并非总是我们要“看”的东西。以往我们自己以为已经“看”清了某物,其实这种满足往往是建立在某种观念的基础上,在我们还没有受到外来新的刺激以前,原来的观念就已经给了我们结论,其结果是先前的经验拒绝了现实,固定的模式代替了特定时刻的知觉。
N"R"汉森曾经说过:“看是一种经历……对人而言,不仅是那些视线之内的东西是能够看到的,还有更多可以看的东西。” 为了改变“前经验”给我们造成的视觉影响,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习惯性的视觉模式,以新的视觉方式去观察世界。艺术家和普通人观察世界的不同点在于前者善于抓住事物的数率、构造、机能、明暗等本质的特性,而后者则只能看到事物的轮廓和表面。
培养用“心”观察的习惯,我们便能摆脱物象司空见惯的视觉状态,掌握一种从普遍和平常的物象中发现各种不同的、特殊的视觉现象的能力,并且从不同寻常的比例、色调、明暗、结构中发现新的意义,从而形成独具意义的新形态刺激。下面的方法或许可以使我们得到更多新的视觉感受,其一,改变固定的观察位置,培养多角度、多方位、多视点以及变异延展的“观察” 方法。其二,不仅对事物的表面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还要培养对其内在物象的“观察”。对于自然物,正确的观察在于能获取它的生命机体意象;对于人工物,则需要透视其结构与积量及其引发出的节奏、韵律等规律。由于改变了观察方法,原来所谓的“真”的物象进入了一种“抽象”的过程。通过对事物的抽取,新的形式不仅具有与原形的“亲缘”关系,而且还具有“生发”的可能。恰恰是这种“抽象”过程将原有的意义抽离,从而产生出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第二、改变传统的思维经验,养成多方位的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