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孔的“爱之屋”
摄影/贝尔纳-弗孔 文/叶明文
法国摄影家贝尔纳-弗孔(Bernard Faucon)1950年出生于普罗旺斯,从1976年开始他别具一格的摄影方式――执导摄影。缘起于他1975年回收废旧人体模特,经过修整和再创造后高价售给巴黎大型零售店,继而迷恋上人形玩偶,从此便用工具构筑安排一幕幕戏剧化场景,成为他始终不变的摄影方式。
打那以后,通过精心布置场景、演员、道具,最后用相机固定这些梦幻般的画面,这样的拍摄方式一直延续到他放下摄影。总共完成7个系列,被誉为“执导摄影”的代表人物。1995年,他停止了这一切,转而开始写作,像是完成了一个循环,回到自己最初喜欢的哲学、诗歌、写作里。
正如他自己说的:我是一位诗人,碰巧曾是摄影师。
这位碰巧曾是摄影师的诗人,留下的篇章都是精心设计的虚构景象。但对于他本人来说,恰恰是真实的记忆,是曾经经历过或内心希求过的一种真实。别指望从他的作品看到现实中捕捉的瞬间,这里看到的爱之屋也不例外,同样是执导的结果。
某种程度来讲,摄影本身是时间和空间的切片。尽管采用捕捉方式的摄影师也只能捕捉局部真实或主观真实的景象,又有多少是纯正的真实映照?当代摄影更加模糊了所谓真实的说道,特别注重作品的观点或意义。而今,类似弗孔的执导摄影(观念摄影)所传递的主观真实再创造已经司空见惯了。
弗孔在1981年之后,拍了第一张《爱之屋》的那一刻,就清晰地知道所要抓住的线索。他去风景如画的地方随意兜圈子,创造上千个《爱之屋》那样的房间。浪漫的遁世、缺席的享乐、纯洁的淫荡。。。。。。都是对童年无性别意识的那段美好时光的怀念。
这些虚构调制的场景,源自内心深藏的爱和抹不去的记忆。记忆属于摄影与生俱来的功能:影像就是帮助自我复原,甚至留住逝去的光景,以及那些记忆中存在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