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杂志摄影师镜头下的重庆(一)
1940年夏天,美国《生活》杂志摄影师CarlMydans(卡尔·迈当斯)及妻子,与其他美国记者一起踏上亚洲之行,第一站,便是重庆。
卡尔·迈当斯在日记中记录下了第一天到重庆的所见所闻所感。重庆是这样一座城市:大雾笼罩着黑色的砂岩土地,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耸立着不同形状的小山。城市充满了遭受日机不间断轰炸的避难者,许多人只能在山里中心挖些大大小小的地道,人们在山里蜂窝状的地道进进出出。
重庆街头的民国风貌
蒋介石与宋美龄
周恩来在重庆
坐滑竿不自在
来到重庆第一天,卡尔·迈当斯及同伴体验了重庆传统的交通工具。棒棒帮忙运送了行李,“一些剃着光头,皮肤黝黑,身材瘦小的人,提着我们的行李,疾步走上了阶梯”。
由于重庆的阶梯由岩石构成,非常陡峭,我们被告知要乘坐出行。靠的就是滑竿,“一个人指着竹竿上面架起的薄弱的竹椅,旁边站着咧着嘴笑的衣衫滥褛的苦力”。这种简易的、不太稳当的交通工具,让卡尔·迈当斯和同伴觉得有些迟疑。“我们试着笨拙的坐上去,被抬了起来。在陡峭的石阶行走十分缓慢,这个吊床般的椅子使得我们不得不身体向后躺,我们的胃肠翻涌,汩汩作响。但是中国的一切对于刚来的我们都是那么的新鲜,我们忘记了不安。”
美国记者们被转移到山顶居住,后改乘人力车上山,“那位师傅穿着件打着蓝色补丁的外套和裤子,露出瘦弱的黑黑的手臂”,“上坡时,他们放低抬杆,弯曲着身体,尽量贴向地面。下坡时,他们叫乘客在他们用胳膊夹紧抬杆往上抬时,尽量把身体往后靠,双脚着地来控制滑杆的平衡,嘴里发出‘嘿呀,喂呀’的声音。”
战时重庆条件艰苦
卡尔·迈当斯和妻子谢莉被简陋的工作条件所震惊:这里的家是一间很小的灰暗屋子,地上是褐色的泥土,墙面也是如此,顶上是一个已经变色的茅草棚,还有一个没有玻璃的玻璃窗。房间内只有一张小桌子,一张床和一把椅子,十分简陋,但却感到很受欢迎。
初到重庆的夜晚,卡尔·迈当斯遭遇街头使出各种手段讨钱的乞丐。“一头乱发的奇怪妇女,举起死去孩子的一只腿哭喊”,后来,迈当斯又发现她披头散发地坐在地上,怀里抱着一个小孩,吮吸着她黑黑的乳房,这位母亲为它盖上一点被子,“充满饥饿的中国人民不择手段使用的诡计只是为了能够多活些日子而已”。
附:Carl Mydans日记译文:
关键词:大雾
最初,我们只是听说过中国,感觉到它的气息。我们乘坐飞机二十世纪的运输机,从云的缝隙穿过,平稳地降落在了长江中段的河床,而后飞机再次消失在了一团黄色的迷雾中。当我们小心的走过了一段未开发的田地时,远近都传来动人的旋律,还能闻到一阵阵异味,我们对这个城市的人们和环境没有陌生感。飞机的浓雾消失以后,我们看清这座城市陡峭的悬崖上的竹子环抱的一个个小木屋。这就是重庆,一个古老的城市。
谢莉和我来到这里,把重庆作为了亚洲之行的第一站,拍摄下这个战时首都以及军事总部对抗日本侵略者的点滴。战争打了3年半,中国背靠喜马拉雅山脉,现在是1940年的夏天,日本试图从空中炸毁她,效仿希特勒轰炸苏格兰东南部低地那样对重庆进行了狂轰滥炸。我们终于从香港乘机,越过日军已从沿海延伸到内陆的前线。现在我们脚踏着中国的土地,重庆就是这样一个城市,大雾笼罩着黑色的砂岩土地,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耸立着不同形状的小山。重庆是处于交战中的中国政府的最后一个大本营,城市充满了遭受日机不间断轰炸的避难者。许多人只能在山里中心挖些大大小小的地道,城市生活拥挤,人们都在山里蜂窝状的地道进进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