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最佳人居环境的思考与探索
建筑是永久的雕塑、凝固的音乐,是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在以人为本、创建最佳人居环境与和谐社会的今天,住宅建设更是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而住宅设计作为住宅建设的先导和关键,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重视和关注 。设计理想、合理,能够托起、造就一座座美丽多姿、风格各异的城市;设计不理想、不合理,将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留下世纪的遗憾。
当前,我国住宅建设正在从对量的渴求向对质的追求过渡,尤其是住房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使人们对住宅的使用功能、舒适度以及环境质量更为关心。这就要求我们在商品化住宅设计中首先要树立商品价值观念,使住宅的功能、环境、质量都要与其价格相联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精心设计,大胆创新,造福后代,力求住宅安全、美观、舒适、实用。
作为住宅设计工作者,我结合自己的实践,对目前城乡住宅设计、建设现状,做过一些调查和研究,认为有必要对以下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1. 住宅设计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同步。片面追求住宅数量,一味强调短平快,缺乏整体、长远考虑,不同程度地造成居住质量的恶化和社会财富的浪费。
2. 与居住行为脱节。片面理解住宅的面积指标,忽视了居住行为的基本空间尺度和面积的实际使用效率,造成居住空间的不合理配置,使居住行为不能有效地展开。
3. 缺乏弹性和选择性。不同时期住户对空间的使用有不同的要求与选择,僵硬呆板的空间划分阻碍了生活质量的提高,造成空间的不合理使用。
4. 缺乏住户的自我参与。群体住户具有不同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把住户生硬地塞进雷同的居住容器内,与当代人的多元化需求格格不入。
对于以上问题,应采取什么对策,创新设计,使住宅设计沿着正确的轨道,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和城乡建设呢?笔者有以下见解:
1、关于套型与面积的文明、舒适标准问题
文明的分室标准要求是食寝分离,起居与主卧室分离,工作与学习空间独立。文明标准是每户房间数等于每户人口数或减一。舒适标准是每户房间数等于每户人口数加一或一以上。
2、关于平面布局的多元性、变异性和差异性
居住者层次不同,审美意向和价值取向不同,家庭结构不同,对住宅要求就不同;同一居住者在不同时期对空间的使用也有不同的要求与选择。因此在住宅设计时除了提供丰富多样的套型平面外,同时也要求住宅的平面布局能适应这种变异性和差异性。"部分灵活"的单元大开间虽有固定的厨房、卫生间、入口和单元的形状,但可划分成不同的平面布局,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如一个建筑面积90m2的单元大开间,可以划分成三个不同的套型平面。在考虑每套住宅内部的灵活与多样性的同时,也可以考虑"套"与"套"甚至"层"与"层"之间的灵活性。在套与套之间的适当部位预留足够尺寸的墙洞,必要时可打通,或在适当部位楼板可以抽掉,形成跃层式住宅,以解决住宅套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落后的现象。
3、关于厨、卫布局完善、合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