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创意公社- ideaer >> 摄影 >> 纪实大片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永远的三峡

排行榜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发布者:idser
热度0票  浏览8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5年10月30日 09:04

YFl-| U1创意公社- ideaer*?)@5?9K+|I/z+X8Z

G;P-HO3_B E1Dmitri Kessel ,俄国出生的犹太人,因布尔什维克分子闹革命,作者小时侯跟着家人逃往罗马尼亚,辗转移民美国,以摄影为职业,二战时候做战地记者遍历欧亚,为LIFE杂志工作时,在中国的南京上海一带生活过大半年1946年,国民政府拟与美国合作开发三峡,美《生活》杂志因此斥巨资拍摄了这组弥足珍贵的三峡照片。

us(qV5oCB1C1

0rV#[~*f3\1早在1919年,孙中山提出三峡工程设想。随后,国民政府对三峡工程建设断续酝酿。1946年,三峡工程正在被“炒”热,而这就是《生活》杂志派遣凯塞尔拍摄三峡故事的背景。

(Lu3l|vD9oZ1

Fv!T1P n)Nin4e1重庆社科院专家邓平介绍,1946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与美国垦务局签订技术合作协议,由该局代为设计三峡大坝。在此之前,盛誉世界的水坝专家、美国总工程师萨凡奇已多次来华勘测三峡坝区,已交具建坝初步报告。种种迹象似乎表明,三峡工程将“动真格”。

}&Y5W't^,~(R1 创意公社- ideaer@1PH-h6w'F

“那时,中国人打算在长江上建一个水坝,他们终于开始建设了。”这一轰动世界的工程,让凯塞尔(Dmitri Kessel)及其供职的《生活》杂志心动。三峡之行,被凯塞尔认为是在《生活》工作期间最特别的经历,“1946年,我要去中国拍些故事,杂志负责人威尔逊 希克斯对我说‘如果你还需要更多的经费,可以,但请不要超过两万五千美元’”。在20世纪40年代,2.5万美元绝对不是一个小数,“这些钱相当于现在的20万美元”,1993年《生活》杂志一名编辑在谈到这笔款项时说。如若换算成我们今日的人民币,这笔钱也许将达到200万元。在解读这组图片时专家感慨道:为拍摄三峡的故事,作了从口袋里掏200万元巨款的准备,这真有些令人不可思议!《生活》显然很喜欢这个举世瞩目的题材,对拍摄活动不吝巨资,准备浓墨重彩。然而由于国民政府计谋内战,且因连年战耗,国库空虚,人马疲乏,以致三峡工程筹划行动很快偃旗息鼓。但当年壮美的夔门景观、峭壁之上险峻的古栈道、劈波斩浪的行船、高唱号子的纤夫等自然景观、人文生态为凯塞尔一一捕捉,并成为记录三峡往事的稀世之作。

!Cz lF7}6Z6b1 创意公社- ideaerW0i Fk3Y

创意公社- ideaer|.SJ[pyk4]#ei I

创意公社- ideaerbpULp c/i4D F

"P{#g0}#Inc1 创意公社- ideaer7c4V0b6n9K_ y

创意公社- ideaer\UQz.YV

$Z#N(s3m Vu1

x$^m^wi1 创意公社- ideaer!z7x[s7f0F i0Bb

创意公社- ideaer*t2g-L_3k"ls L

顶:0 踩:0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 (0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 (0次打分)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换一张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