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中华对角羚
中华对角羚被列入世界极危级的野生动物之一,数量仅存300余只。它们正遭受着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所带来的后果。为拍摄它们,他数次遇险,爬冰卧雪,忍受严寒,遭遇狼群,仍痴心不改。下面是这个摄影师讲述他追寻中华对角羚的故事。
蓦然相遇
1997年11月下旬,我与荣国成冒着严寒去布哈河口观察拍摄大天鹅,刚走到半路,“普氏原羚!”,小荣兴奋地喊道。随着他的手指望去,7只褐黄色动物排成一线跳跃着狂奔。屁股上的一团白色在枯黄色的草地上分外醒目,犹如盛开的白莲花。 当时,我急忙举起相机,迅速将70-300mm的变焦镜头推至300mm一端,跟踪拍摄。将普氏原羚那美丽身影定格在胶片上。由于小精灵奔跑速度极快,加之我使用的镜头太短,图像较小且清晰度不高。尽管如此,这次邂逅使普氏羚羊的身影深深嵌入我的脑海,从此我与它就结下了不解的缘分。
雪地觅踪
2002年12月的隆冬季节,我和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张局长、邢和顺等人开始了对普氏原羚详细、系统的考察拍摄活动。一个周六的早上,我和影友一起乘坐一辆北京吉普向青海湖驶去。车上,我们边吃着干粮,边研究行动的实施方案。将近10点的时候,我们到达了位于青海湖东的普氏原羚栖息地。在车上,我们两眼睁大,搜寻着普氏原羚的影子。进入栖 息地两公里远,前方800多米以外7只羚羊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时,它们也发现了我们,开始向沙漠地带走去。可能是由于离得还远,没有感到太大的威胁,它们显得不慌不忙。我们下了 车,提着相机快速向它们靠近。刚走了不足百米,普氏原羚从疾走变成了奔跑,离我们很快远去。我无奈地拍了几张,在我的300mm的镜头里,普氏原羚只有芝麻大的一个小点。我们继续在草地里搜寻,可是等到太阳西去,天色渐渐的黑了下去,也再没有见到一只羚羊。
蹲坑守候
蹲坑!回来以后,大家总结了经验教训,感到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拍到像样的普氏原羚照片。但是,蹲坑的艰苦,也是我们能想象出来的,尤其是在这个海拔3300米地区的隆冬。
临近过年时,我们一行又来到了青海湖东,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折腾,大家将各自的埋伏点收拾得像模像样。次日凌晨,东 边的天空已开始发亮。大家按照前日的布置,找到各自隐蔽点分头埋伏。天渐渐的亮着,在我们前方约一公里的开阔地上,普氏原羚逐渐汇聚。一只,两只,三只…我默默地数着,一直数到了二十二只。当羚羊离得越来越近的时候,我激动不已,呼地站了起来,拿起相机一阵狂拍。普氏原羚发现了我,由于距离尚远,它们没有惊慌散去,但已经调转方向,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看着镜头里的羚羊越来越小,我怅然的扛着相机……
吸取了教训,第二天我干脆抱着相机趴在坑里等天亮。这样既不太受罪,也不会惊扰远处的普氏原羚。西北风呼呼的刮着,我闭着眼,缩着脖子揣着手,任风吹我的背。此时还是狼群出没的时候,我不敢有丝毫的大意,支愣着耳朵听着周围的动静。
严寒中,失散的普氏原羚孤独地寻找自己的族群。
普氏原羚离我那么近,直到它发现我而离开,手里的镜头还在不停地“吱”“吱”转动,一次快门都没有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