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摄影之路
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摄影之路
--从艺术角度剖析中国摄影的发展
(辽宁)刘长宏
一种时代的变革,两个世纪的交接,必然造成文化艺术及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再生。二战后国际形势相对平和,中国20世纪后20年经济改革,社会稳定所营造的温良土壤,培养了文化艺术的新苗。当前卫的艺术行径,先锋的概念、新视觉、新思维、新锐等语汇和表现形式,渗透、影响甚至冲击传统摄影模式,并伴随数码科技对影像工程的暂新经营,以朦胧和似乎必然趋势再塑习惯影像的时候,总有一些自我感知,愿与同行人交流并做前行路径的探究和认定。我认为中国摄影的发展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摄影之路。
一、结合世界宏观艺术现状,立足本土传统文化,发展有中国特色摄影之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高科技信息时代。科技化、信息化、国际化,地球村的概念影响着世界各个领域。"南南合作"、"南北对话",区域间、国家间的往来更加密切。广泛的国际交往,宽松发展的经济氛围,带来了文化艺术的相应交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相互渗透,相互亲和,也带来了新世纪国际艺术格局重新组合过程中的相互竞争。世界文化艺术的重心向东偏移。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越来越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国的文化艺术也越来越受到西方艺术界的关注。作为具有悠久文明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国理应再度掀起新文化艺术的高潮,树立与弘扬民族的精萃文化,打造暂新的具有时代品味并占据世界文化艺术版图前沿的新文化艺术。这是中国艺术家应担负起的新艺术崛起和发展的神圣使命和应具有的时代信心。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没有绝对的没有根基的艺术凭空形成。新的艺术总是在继承与发展中建立,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不等于因循守旧,传统文化的厚重根基是建筑更高层次文化艺术的有利条件。中国的摄影艺术基于的现实是中国本土,服务的基本人群是中国民众,然后才是世界性的外展。它应反映更新的时代,更新的中国国情和观念,并汇合世界进步的价值心态。因此,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摄影之路,是摄影人新时期的重新定位。
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摄影之路,要更新观念,寻求创作理念的重新定位。
文化艺术是国家历史、理念和情感的反映,体现国家的灵魂。摄影艺术同样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它具有兼容的气息和气质。
任何一种艺术的创作理念都潜藏作者思想观念的遗传基因。观念性具有一定的区域化和个性化。这主要取决于艺术者思想素质和艺术修养蕴育于成长的环境,沉淀于传统文化的原因。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一个民族的习惯特征,一个社会的生存状态,都会直接影响一个人思想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这会塑造出同一区域人群的观念共性,而这种区域化的观念共性,又是世界大范围内的个性风格。这种区域化也是个性化,或称区域个性化。而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不同所表现出的个性特征,则是大个性中个性的体现。而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社会洞察力,是非分辨力、分析判断力、文化底蕴的厚度、视角与思路的宽广和狭隘又影响个性的发挥,决定艺术作品的深度、广度和力度。
摄影作为视觉造型艺术,虽然以新奇的画面效果取胜,但形式所蕴含的观念,其表达仍是永恒的主题。正如康定斯基所说:"艺术家必须因感而发,有情可抒,因为对形式的驾驭并非目的,而是使形式与内在的含义相适应?但就视觉心理学的创作理念而言,视觉影像是一种表象,而"心理"则是一种潜在的内涵。摄影艺术是一种视觉的暂新经历,触发作者思想萌动和情感波澜,而酝酿出创作的意念和主题观点。而这种由视觉造成的心理内容,又被艺术的激情和表现的欲望所驱使,结合实践经验、专业技能,经过理念加工生产出新的视觉影像。并通过这种新构成画面的视觉表白,抓住观众的欣赏视线,使其在视觉感受的基础上导入成心理感受而与创作者达成思想共鸣,从而完成作者信息输出任务。可见,在摄影作品的摄前,形成中和完成后,观念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刻而进步的观念,将促成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具有经典魅力的机遇性。同时,它的社会性将感染、鼓舞和发展人的生存观念,推动人类思维进步。这是作者观念的艺术价值体现。摄影艺术如果只是单纯形式感的哗众取宠而毫无深刻的思想内涵,那么它只会是昙花一现,没有长久的生命力,重要的是建立一种心理冲击力,尤其是视觉冲击力与心理冲击力的完美结合,实现表象与内涵的统一。无论是哪一种艺术的存在或新艺术的诞生,其生命力的构筑和升华,总是应该以抓住人的心理因素为前提,并在人们的视觉关注与心理凝聚下得到延伸。就艺术发展的总趋势而言,不满足于摹写再现自然美和客观情节而更加直接展示人类的精神世界,更加强烈地宣泻人的内心情感和主观意愿,也是摄影艺术应追随和具有的特征和任务。
一种新艺术及某种艺术新的表现形式的胚胎往往孕育于社会环境大气候之中,艺术者主观认识和个性思想的实质是来源于时代整体对艺术者个体的作用。时代发展的因素造就了艺术者新的思想观念,它如岩浆汇积而寻找和通过一种适合上升的渠道进行暴发。从而激发了创作理念的进化。
摄影创作离不开理念,哪怕是拍纪念照式的"框取",照片都会渗和着摄影者对所拍事物、事件的主观看法与艺术构思。其创作过程溶含着作者个性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情感注入及技法表现。作品是摄影者内在素质与外在影像的混血儿。不同的创作理念,促使摄影者对不同事物事件的关注程度和兴趣点不同;对相同事物事件的观察角度和猎取方式不同。而创作理念的高下将决定摄影者对被摄对象立体多维的发掘和最佳角度的选取,决定作品质量的高低,摄影是瞬间的艺术,表现在对一瞬即逝的事物形态或感觉的抓拍,这正是作者独道的瞬间的智慧的定格,它闪烁着创作理念的光芒。
摄影艺术者具有进步的创作理念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生产出来的作品表达具有时代观念的艺术见解和具有时尚的价值观念,反作用时代,影响社会群体,寻求理念沟通,心理呼应,谋求观众点赞同,推动思维发展。摄影应概念为思维视觉瞬间造型艺术。因为形式感和内涵是双重表现的主题。而对这种综合信息的新视角把握,塑造当今时代人群价值追求特征的功能性艺术形式,实现走向科技信息时代影像视觉语言的传播手段作用,这才是使摄影发展的创作理念的重新定位。
三、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摄影之路,拓展创作理念,要培养前卫性的创作思路。
时代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必将推动艺术形式的进步,争先恐后以新的姿态占据文化阵地的前沿。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摄影之路,拓展创作理念,必须以一种主观超前的艺术思想的探究与实践来实现摄影新艺术形式的蕴育和成长。
前卫意识是开拓与创造的思路和预见,是人类进步的思想源泉。常规的思维方式容易让人固步自封,停滞不前。打破常规的思维习惯,建立新的观念,而又使新的观念发展到让人感到常规,就这样在破立破立的循环中,人的思想意识才能进步。而多向思维和前卫意识是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必备的思维,是谋求发展,获取成果的原动力。
20世纪后2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豁然开朗,世界性的思想文化,艺术观念扑面而来。在似乎全新的艺术事物面前,中国的艺术者感到一种时代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困惑。在彷徨中,总有一些勇士去做探索的前行。中国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前卫艺术便由此产生并去发展。而进入国门的五花八门的摄影形式对中国摄影界是一种前卫性的挑战,是如何接受和发展的问题。对国人来讲,它是陌生、怪异、另类和令人费解的影像。那么该如何看持这种视觉前卫性呢?
首先,应展开眼界辨证地看到不同社会因素产生不同的前卫性。来自于另一社会文化背景的前卫艺术,反映的是另一区域人群个性化的心理呼声和价值观念,反馈其本土时代发展中的种种因素。由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差别、文化观念模式的迥异,社会发展进程进度的不同。我们应该考虑它在中国的适应程度。例如,有的形式在现今世界艺术领域已经过时;有的前卫实践者已经江郎才尽,作品和创作思维已成强弩之末或处于疲惫状态,毫无前卫的伸展性;有的作者作品含有消极因素,违背发展原则,靠近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有的超前卫超人们思想接受能力的极限,造成物极必反,成冷漠或弃婴状态。所以我们不能不考虑?“西餐”的接受能力而狼吞虎咽地暴饮狂食。对国外艺术菜别的挑选和新鲜程度的掌握,只有涉足了解和细细咀嚼品味才能体会。不要盲目崇昧,贪婪拿来,一口吞下。主张鲁迅式的拿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样才能使其正规发展,使其前卫性正常发挥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