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起来向流行挺进--谈谈汽车流行运动元素
如果不知道穿什么去参加派对,黑色最安全。如果想回答未来几年整个地球上汽车造型的流行趋势是什么,最安全的回答就是运动元素。
这不能怪设计师们激情过盛。越来越强劲的发动机,越做越轻巧的车身,对速度越来越痴狂的车迷,还有什么理由不让这种激情闪烁在国际各大车展的舞台上呢?
然而,汽车造型设计中的运动元素并非装饰点缀,让我们来看看运动元素是如何被运用的。
外观比例的运动元素
造型源于功能,运动元素也是在功能需要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运动车型的特征主要根植于两个方面―――动力和速度。
动力的需要决定了运动车型的外观比例。像天才运动员身材与普通人有差别一样,运动车型以速度为精髓,其身材比例就势必先天在运动方面优于普通车型。运动车型具有更宽的轮距、轴距,加上宽胎富有力度的抓地能力,更低的车身高度和重心,使运动车型能够保持很好的稳定性。
强劲的动力就需要大排量的发动机,也就要给这个更大的发动机一个更大的房子,这就是为什么跑车通常有个长鼻子。发动机舱占整体车身比例相对普通车型更大,甚至为此牺牲了部分乘客舱后排座位的空间也在所不惜。
主体曲线的运动元素
当速度达到每小时150公里左右,空气阻力将以成平方增加。这是追求速度的驾驶者和设计师们不愿意看到的。 造型设计师们尽力使发动机罩、前风挡玻璃、车顶、后风挡形成的整车主体线条流畅光滑。减小车头的正面面积,减小了正面的空气阻力。加大A柱的倾斜角度、上提后风挡,使得整个车身形状像剑的截面切开空气。假如我们把车纵向竖起来,让水滴从车头滑向车尾,速度越快就意味着空气动力学的效果越好,也就意味着主体线条越具有运动味道。
同时,运动车型的车身离地间隙通常较普通车型小。这样设计是为了减少流向汽车底部的空气,从而减少空气由底部对车身作用上扬的力,保证轮胎的着地面积和抓地能力。运动车型的后尾部通常面积设计得尽量小巧,C柱尽量倾斜,减少空气对汽车的后拉力。另外,由于某些运动车型会为了减少高速时车体的摆尾现象而增加扰流作用的尾翼,因此增加尾翼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运动元素之一。
沙漠中,风将细软的沙子吹出锐利的曲线;被风吹弯了的芦苇,吹直了的炊烟,这些都是风带给我们的视觉感受。汽车造型设计师则将这种视觉感受塑造在一个不会改变形状的金属物体上。让汽车外观造型仿佛在极速的风中被雕刻出的痕迹,即使静止也依然能体现出速度感。这种风刻的造型中,尤以最早在宝马造型上出现的尖锐线形为现代设计师的最爱,并成为近年来汽车外观设计中广泛流行的运动元素。
前脸造型中的运动元素
火热的大排量发动机需要更多的空气来冷却高速运转产生的热量,因此我们能够看到运动车型前脸的最大特征就是大面积的进气格栅。新的趋势是打破传统保险杠上下格栅一板一眼的分割方式,格栅更大,造型更丰富,氙气大灯、LED灯与格栅搭配组合。在保证进气量的同时,使汽车前脸造型具有食肉动物的凶猛表情。贴近地面的进气格栅还引导部分空气高速穿过车身底部,产生低压,加大车身压力,帮助增加轮胎抓地能力。
发动机罩凸起的形线割破空气,并将切开的空气引导向车身两旁。前大灯的外眼角、保险杠线条、雾灯框等造型都好像被风扯动,或是被风吹得微微露出坚实的骨架。前脸两边线条向后追逐飘扬的车身腰线,所有线条都相互关联,流畅地划过整个车身,形成一个整体运动韵味十足的三维造型。
(作者为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联合研究院汽车造型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