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各民族服饰文化交流中的苗族服饰造型
苗族服饰艺术,除了人所需要适应自然环境的实用功能外,苗族服饰的款式造型艺术之所以值得研究,是苗族服饰的款式造型和所用的服饰材料、面料以及制作工艺技术等,各支系均不同程度的保留了中国远古服饰文化的演化系列。从服饰款式构成与服饰功能来看,首先苗族重视服饰的实用功能尤其服饰防护功能;同时,苗族服饰牢牢把握传统的上衣下裳款式核心,又有因地制宜的适应功能。如以衣裳的上部披肩和下部绑腿为例做一比较研究:分布在黔中地区和云南的苗族居住区一带盛产苎 麻,妇女们绩麻织布,保留着几乎原始的古老纺织工艺。苗族服饰不少支系穿着麻布衣和白色麻布短裙,这些地区的苗族妇女服饰绑腿,因山地荆棘丛生,从脚脖到膝盖,扎麻布绑腿又厚又粗;有的支系穿裙裤,而在脚脖处扎粗绑腿,形成一种不仅为了御寒,更为了防护腿的下肢不被荆棘刺破,对人体有安全感的服饰款式,别具一格。黔西北地区处于云贵高原的乌蒙山脉高寒山区,以牧羊为主的农牧生产生存方式,虽也绩麻织布为衣,但又用纺 捻毛线,丛头到披肩用羊毛编织服饰御寒,绑腿藏在裙和裤内,又是一种服饰款式造型。再如黔东南苗岭山脉一带,几个较大苗族聚居区,虽地处深山老林,大山中也有不少平坝良田,江河支流纵横,这一带的几个支系中,不扎绑腿,但以长裙或改为长裤;有一部分支系虽用绑腿却用织花带扎成一种装饰,而男女衣服面料,则用棉布经靛蓝染色后,再加牛胶稀释浆过捶成“亮布”,以避山风。但在黔东南与广西交壤的部分地区,因气候炎热,上衣敞胸露怀,胸前挂肚兜,下裳短裙,膝盖裸露,足穿凉鞋,绑腿就变成一片青色包腿布,上下用湖蓝色的彩带扎成蝴蝶结,走动时彩带都能飘逸起来,绑腿布几乎成了装饰品。以上举例,除了人体所需要的防护功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实用功能外,最值得现代服饰设计者研究学习的是标志族徽的社会功能,从图腾崇拜开始,如何吸收自然精神融入服饰艺术,包装人体身心健康,起着心理上护身符的作用,并达到美化功能,它影响着苗族服饰的艺术造型。苗族服饰的造型与款式紧密相连,并与服饰的结构、色彩、装饰、相辅相成地结合为一个整体的形体美,而且把受到纺织技术条件和装饰工艺材料局限的窄幅平面布料等材料,结合人身体形,转变为具有立体的多面造型,和“动态变换的软雕塑”特点,成为人们视觉直观一目了然的“走动艺术”。几千年来苗族世世代代传承,精益求精,为我们铸造了东方中国远古服饰艺术的演化典型。
苗族各支系的服饰造型,经历了几千年历史风云变幻,在历代各民族服饰文化交流中,不能不受一定的影响,只是较大的支系聚居区,或较封闭的地区,保留苗族本族服饰特色较浓,也有一些支系,由于人少与其他民族杂居相处,或在其他民族统治管辖下生存,不得不易风易欲改变服制;因而,在民族支系的服饰上,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服饰文化。尽管如此,苗族服饰仍在服核心深处,蕴藏着苗族上衣下裳(裙)的本色,出现了一些有趣的服饰融合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