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创意公社- ideaer >> 摄影 >> 纪实大片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洋镜头里的老北京

排行榜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发布者:idser
热度0票  浏览8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5年10月29日 09:17
创意公社- ideaer`}&cD8^

“世界其它城市中,没有一个的城墙比得上北京。”——Hedda Morrison

5@(b+u5O5X-\|H1 创意公社- ideaer4j'_lk\SBq

Juqx)t3[} s1

IQ*T ]6H1德国摄影师Hedda Morrison

?(PMW^1t1D1 创意公社- ideaerY2S)YE b

久居北京的德国摄影师创意公社- ideaer.I{![s&a^ {I }

YQ#L/x-y*@E1Hedda Morrison 原名 Hedda Hammer,1908年出生在德国斯图加特,1933年她已经在慕尼黑学完了摄影课程、做了一阵摄影助理、有一定实际经验。

&Uq9@ SWV1 创意公社- ideaerP?A#K0KbJ

此时的她看到一份摄影刊物上的广告,德国 Hartungs 图片社招募一名女性摄影师,注明必须是德国东南部的兹瓦本人(Swabian,斯图加特是其首府),懂英语和法语,工作是去主理图片社在北京的分部。她说“这简直是为我度身定做”的,而且此时的她不喜欢当时德国的政治状况,所以虽然工资不高(“所以才要女的”),她立刻决定应召前往。

9n7F)X^ n'Z'Y E4Dv1

gwbYq3N XNs @ S1分别时家人送她两件礼物:一把防身用的手枪和一把雨伞,两件东西在她从意大利 Trieste 港上船之后,都被马上丢掉了海里。创意公社- ideaerq sQX3K)w7o n W

1V)dyt9pwQq-{[+UD1从此她开始了在北京的摄影师生涯,她住在当时法国领事家中,经常单独行动,除了北京城内,她还独自去了周围的西山、山东、承德等地。

-Q4dk6Dr Y*o1 创意公社- ideaer1a4?W:w(k u \f2k!Y-C

1938年她离开了 Hartungs 图片社,开始为当地的外国商人、艺术家提供摄影服务,1946年她和英国人 Alistair Morrison 结婚之后离开北京,和丈夫一起在香港住了一年多,后来随夫去了后来成为马来西亚一部分的沙捞越(Sarawak)。

.xI;auD6u"ET1

q1m/NL]]-z1创意公社- ideaer5K C;IKjml5@oo

创意公社- ideaer&@9gquehUC:]` p

东便门创意公社- ideaerd D;~D ]+F

y;]{Mf7RtE.w1老北京之美创意公社- ideaer9LgcKo'l7u7t8LSq z

创意公社- ideaer9Tw4Q6_1L+^

作为专业摄影师,除了有较好的技术和经验之外,她也拥有较好的设备和器材,她常用的是一台 Rolleiflex 双镜中幅相机,拍摄建筑时会用一台 9×12 cm 的 Linhof Satzplasmat,这些都让她的作品呈现较高的质量和艺术性。与其他西方摄影师不同的地方是,因为常驻北京,她对当地风土民情了解比较深,喜爱这个城市和居民。在北京的13年她拍摄了超过1万张底片,这些底片和她自己印出裁剪的近6千多张照片在她身后都捐给了哈佛大学的燕京图书馆。燕京图书馆扫描了所有照片,可以在网上浏览搜索。创意公社- ideaer6Jk_WG"gBG

ew)r/Orj:nFC1Hedda Morrison 深深着迷于老北京建筑之美。 在周末和休息日,她都骑自行车游荡于北京城之中,拍摄她所喜爱的宫殿、庙宇和城墙。 她搭乘火车去北京郊外及周边地区,请导游为她详细介绍。。 Morrison 同样也拍摄了颐和园、玉泉、西山、十三陵、长城和许多佛教寺庙,如潭柘寺、戒台寺等。创意公社- ideaeropik$n8^w

.z4Li2QT,h*kot1创意公社- ideaer0f)\`}7YM(El

[n*QBA T1当然她不是新闻摄影记者(当她来中国时还没有这一概念),服务对象是所以在这旅行社、游客、作家、收藏家、艺术品商人等等,所以在这5千张照片中,没有多少是新闻事件,大部分是建筑、环境、各种日常生活等。另外在燕京图书馆林希文(Raymond Lum)的一篇文章中说提到说她故意选择不拍摄当时北京丑陋的一面,除了因为她喜爱北京、希望呈现其美好的一面之外,也是因为作为一名商业摄影师,她“知道什么照片好卖”。不过在这本书中,除了风光景物和风土人情外,倒是也有她认为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不是乞丐,“他们都是有组织的”,而是那些拾荒者)的照片。

9\ hCV;}8[1 创意公社- ideaer?q W2de-P1R

这些照片如果说有什么不足的话,是没有记录每张照片拍摄的具体日期,1933-1946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没有记录不容易猜测哪张是哪一年照的。

Gq!O:j#de1

2b#d,Mw"](d \o-v1

3T7B"c$P*Y(^c Hg1

x \6oo2Bwv1潭柘寺创意公社- ideaer2U&T3pCvt

1q we{Py\1Du1故都不再

H-|zW8c?8~1 创意公社- ideaer+^j KY^,d)EJI2w

她1940年在北京结识了英国人 Alistair Morrison (著名的《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 George Ernest Morrison 的二儿子),1946年两人结婚后离开北京,先是去了香港,然后随丈夫去了当时还是英国殖民地的沙捞越(Sarawak)。作为政府官员的妻子,她继续从事摄影活动,出了好几本沙捞越的摄影画册和回忆录等。1948年她曾短暂地回北京收拾东西,而她再一次去北京,则是30多年后的1979年。

'Lbd c%E6M"b1 创意公社- ideaer e9@ h9\a4]4?tp

此时她钟爱的北京城墙已经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高楼和烟囱。她虽然对此失望,但批评的态度还是非常温和的:“很容易让人质疑的是,让北京发展到今天这样庞大的规模、以及在这一干旱的地区建立这么多工业是不是件好事,如果能采用一个更具想象力的规划方案,能不能至少保住北京的城墙。尽管如此,北京依然是世界上最好的城市之一。”创意公社- ideaerJZ*E]/z8Wn S

m @(f g k:k1

2Ii*} C#U0d v1

'^A&W(AR jc1故宫

6`z!v%u*?o1 创意公社- ideaer3^JBD$tx.v2OKE*^w

Hedda Morrison 2001年在澳大利亚堪培拉去世,她丈夫 Alistair Morrison 于2009年去世。创意公社- ideaer7Xm[Cg(q%E-u

创意公社- ideaerJ&I1@a8{_8H

Hedda Morrison 在中国的摄影作品,于1987年被牛津大学出版社在美国出版,题为 Travels of a Photographer in China, 1933-1946。她在香港拍摄的作品也于2005年由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 Hedda Morrison’s Hong Kong: Photographs & Impressions 1946-47。她的这本 A Photographer in Old Peking 曾由北京出版社出了中译文,名为《洋镜头里的老北京》。

)}v#c*S'xi1
顶:0 踩:0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 (0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 (0次打分)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换一张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